古代宗祠调研情况报告.doc

文档编号:104610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宗祠调研情况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代宗祠调研情况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代宗祠调研情况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古代宗祠调研情况报告开展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_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保护和抢救岭南历史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自2015年底开始,新会区在上级的统一部署下,现已完成了辖区内1090个自然村落得历史人文普查工作。为了做好普查成果转化工作,我办对新会辖区内自然村落中普遍存在的古代宗祠进行系统分析和思考,以发挥宗祠在新时代的历史文化作用,助力各镇村的乡村振兴,促进新会的经济发展。一、宗祠基本情况(一)宗祠源流宗祠,俗称祠堂,是古代祭祀祖宗的场所,一般建在宗族聚居地,由宗族共同致祭。宗祠源于先秦时期的宗庙,先后历经石室、居室、家庙等阶段。明嘉靖十五年(1536),朝廷准许官

2、僚士大夫立庙祀祖,庶民之家可立家庙,从此迁到居家之外独立祭祀祖先,清代的家庙沿用“宗祠”之名。明清时期,宗族制度发展成熟,祭祀作为宗族的重要活动受到重视,宗祠成为家族凝聚力的主要象征,得到大量普及。民国时期,基本沿用古代的宗祠。当前社会中,古代保存下来的宗祠已没有了宗族的性质,成为了村民联络乡情和文化休闲的场所。图1:张将军家庙(来源:新会区档案馆)(二)新会宗祠新会历史上的祠堂,主要分为先贤祠堂和宗族祠堂两大类。新会历史上有多位名人为地方做了很大的贡献,深受政府认同和百姓爱戴,由官府牵头兴建纪念祠堂祭祀以示敬意,如纪念宋末君臣的大忠祠、慈元庙、忠义坛等崖山祠庙。历史上的先贤祠基本为明、清两朝

3、所建,所祭的大多为受人爱戴的贤人、知县等,如陈白沙祠。先贤祠堂不在自然村落普查统计之列,不作调研分析。本文着眼于新会区辖区内的自然村落,统计调研的是祠堂中的宗族祠堂(宗祠),占祠堂数量的绝大部分。宗祠,包括家庙、宗祠、祖祠等,民间一般都称为祠堂,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将本家族的始祖和重要的祖先供奉起来祭祀。在清代,每条大村都建有村内各姓的宗祠,如双水富美村十八姓各有宗祠,古井镇霞路村曾有30多间宗祠。古代许多著名的宗祠已灭失,如何文懿家庙(祭明尚书何熊祥)、莫家祠、刘氏家庙(刘家祠)等,现存有罗坑镇的林氏家庙、双水镇的张将军家庙、古井镇的宋宗室亲臣赵公祠、三江镇的赵建安郡王祠、崖门镇的苹岗钟氏宗祠

4、、大泽镇的廖氏家庙、圭峰会城(以下简称会城)的天马陈氏宗祠等。图2:1933年的何文懿家庙(来源:新会区档案馆)(三)收录登记本次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中,宗祠是重要的普查内容。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表第二部分设有“现存宗祠”一栏,是必填项目。目前正编辑出版全粤村情江门市新会区卷,每村内容的第九部分为传统建筑、楹联、匾额,传统建筑中宗祠是主要代表。根据普查统计数据,新会区收录分布在自然村落中的宗祠合计439座,掌握了其名称、年代、占地面积、建筑特色、用途等基本情况。精选其中代表性宗祠分列如下:1.石咀林氏家庙石咀林氏家庙,位于新会区罗坑镇石咀村东头里,始建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三

5、年(1738年)竣工。现存三路四进,通面阔23米,通面深64米,建筑面积为1472平方米。西廊镶有4块清代古碑。2012年,公布为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张将军家庙张将军家庙,位于新会区双水镇豪山村。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光绪帝表彰张其光立军功赏银而建。三路三进,建筑占地面积1465平方米。中堂三间三进,前部有月台。中堂两侧有二层角楼,歇山顶。后堂建有神台。前院建有石围栏。2002年,公布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3.文楼吴氏宗祠文楼吴氏宗祠,位于新会区古井镇文楼村三堂里。始建于清初,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建,曾用作为校舍。三路三进,建筑占地面积1241平方米。中堂称“祟

6、让堂”,金柱为方形坤甸柱,通高达13米,设历代祖先牌位神龛,墙上有多幅壁画。后堂悬挂朱熹画像。2010年,公布为第六批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4.建安郡王祠建安郡王祠,位于新会区三江镇新江村虎山。始建于明代,为当地赵姓后人祭祀先祖建安郡王赵必迎(1225-1289),原为蚝壳墙,清代改建为砖墙,近年全面维修。三路三进,通面阔26.6米,通进深38米,建筑占地面积为1010平方米。中堂称“祥光堂”,立有建安郡王坐像。后堂奉历代先祖神龛。2004年,公布为第四批新会区文物保护单位(县级)。5.宋宗室亲臣赵公祠宋宗室亲臣赵公祠,始建于明末,清朝重建,曾用作校舍,现用作文化场所。原为三路四进,现存建筑一路

7、四进,面阔13.7米,进深43.45米,占地面积597平方米。中堂称“耿光堂”。后堂神台正面供奉祖宗牌位,两侧悬挂宋朝历代皇帝肖像。1995年,公布为第三批新会市文物保护单位(县级)。6.缘福陈公祠缘福陈公祠(洪圣始祖馆旧址),位于新会区崖门镇京梅村。建于清朝,道光年间陈享在此始创蔡李佛武术,成立洪圣始祖馆,设馆传艺。一路两进,占地面积277平方米,两廊及后堂陈设有陈享公画像、练武器械等。近年蔡李佛传人出资维修,恢复武馆,传播武术文化。2010年,公布为第六批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图3:文楼吴氏宗祠(来源:新会区档案馆)二、数据分析(一)地理分布新会区收录入宗祠439座,分布在全区10个镇(街)

8、,分布平均,仅大鳌镇没有分布。数量最多的为双水镇123座,占全区数量28.1%;其次为司前镇66座,占全区数量15.1%;20-50座宗祠,有6个镇,会城45座(10.2%),古井镇42座(9.6%),罗坑镇40座(9.1%),大泽镇35座(8.0%),沙堆镇34座(7.8%),崖门镇26座(5.9%);0-20座有3个镇,有三江镇14座(3.2%),睦洲镇14座(3.2%),大鳌镇0座。可见,大部分镇的宗祠数量在20-50座。双水镇面积大,村落多,经济历来发达,宗祠数量最多有此原因。而西南部的三江、睦洲、大鳌等3镇,多为沙田区、半沙田区,成陆时间短,建村历史近,沙民的宗族意识较弱,因此宗祠数

9、量少。图4:新会各镇(街)宗祠分布示意(来源:新会区档案馆)(二)相对数量全区共1090个自然村,有439座宗祠,平均约2.5个村有1座宗祠。每个村平均拥有宗祠数量的相对数量,从多到少分别为古井镇、双水镇、沙堆镇、崖门镇、圭峰会城、三江镇、司前镇、睦洲镇、大泽镇、罗坑镇、大鳌镇。其中古井镇的宗祠相对最多,村村都保存有宗祠;而大鳌镇19个村没有1座,村村没有宗祠。(三)姓名分布按各姓统计全部宗祠,宗祠40座以上有:林姓48座,梁姓47座,李姓45座。宗祠21-30座:黄姓28座,张姓22座,陈姓21座。宗祠11-20座:钟姓16座,赵姓15座,周姓14座,谭姓12座。宗祠1-10座:9座的有刘、

10、汤等2姓;8座的有邓、余、廖等3姓;7座的有杨、何等2姓;6座的有郑、莫等2姓;5座的有区、凌、关、苏、吴等5姓,4座的有黎、高、曾、伍、升等5姓;3座的有聂、冯、温、蒋、胡、潘、薛等7姓;2座的有麦、谈、戴、马、夏、利、方、邹、巢、袁、陆、朱、许等13姓;1座的有屈、徐、岑、鲁、蔡、钱、简、阮、龙、崔、龚等11姓。宗祠最多的为林、梁、李、黄、张、陈等6姓,这基本与辖区内的人口数量前列的李、梁、黄、陈、林、赵等是基本对应。人口越多,经济文化越兴盛,宗祠建得越多,保存越多。人口数量少的姓,自然宗祠数量就少。(四)历史年代新会现存宗祠的年代,最早为明朝,以清朝为主。明朝的宗祠2座,占总数0.5%,

11、分别为三江镇新江村的光所赵公祠和双水镇衙前村的乐天梁公祠(宋集贤学士梁公祠)。清朝389座,数量最多,占总数88.6%,成为宗祠的主流。其中清初的宗祠建筑特点多保存有明末的建筑风格。民国16座,占总数3.6%,形制沿用清朝。现代32座,占总数7.2%,均为以现代的材料和式样重建,没有做好“修旧如旧”。很多宗祠始建于明朝,在清朝或现代已重建,没有明朝形制,在此按现存建筑的年代统计。(五)建筑规模建筑规模中,一路两进的宗祠有334座,数量最多,占比为98.5%。,这是小型宗祠的标准规模。在中型宗祠中,一路三进39座,占比为8.9%。三路宗祠属大型宗祠,共有24座,占比5.4%,其中三路两进12座,

12、三路三进10座,三路四进2座。其中罗坑镇石咀村的林氏家庙和双水镇上凌村的谭氏宗祠规模最大,为三路四进,加后楼。在传统规格之外,一路一进31座,占比7%,应为一路两进、一路三进宗祠残损形成,或者重建为一进的二层建筑物。两路一进、两路二进、两路三进等两路建有10座,占2.3%,应为三路宗祠残损形成。此外,大泽文化的潭塾钟氏宗祠为两进的并列五路,部分建筑残损。图5:林氏家庙及平面图(来源:新会区档案馆)(六)保护情况1.从维修工程来看,近年已维修的宗祠有177座,重建的有43座,没有维修的219座,整体维修率(含重建)为50%。这说明宗祠的维修保护得到地方各地的重视,村民积极捐款维修村内的宗祠,宗祠

13、本体得到安全保障。分析各镇维修率,古井镇95%最高,其次是三江镇的93%,睦洲镇(78%)、沙堆镇(68%)、崖门镇(50%)等超过50%,而会城(44%)、双水(42%)、司前(35%)、罗坑(35%)、大泽(29%)的维修率偏低。可见新会东南部各镇的维修率偏高,西北部各镇偏低。图6:本厚堂赵公祠维修前后对比(来源:新会区档案馆)图7:宋忠尚书徐公祠维修前后对比(来源:新会区档案馆)2.从文物保护方面看,共有66座宗祠公布为各级别的不可移动文物,占总数的15%。其中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处,为罗坑镇石咀村的林氏家庙;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有古井镇的文楼吴氏宗祠、本厚堂赵公祠、宏仁堂薛氏祖祠及崖门镇

14、的缘福陈公祠(洪圣始祖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三江镇的建安郡王祠;一般的不可移动文物60座。从各镇宗祠公布文物的比例来看,崖门镇(53%)最高,其次20%-10%的有会城(24%)、古井镇(24%)、三江镇(21%)、司前镇(18%)、罗坑镇(14%)、睦洲镇(14%)、大泽镇(11%),而低于10%的有沙堆镇(9%)、双水镇(8%)。图8:正在维修的司前镇云步李氏宗祠(来源:新会区档案馆)(七)利用情况宗祠的用途主要有文化、办公(队址)、工商(出租)等3种使用情况,合计有288宗祠得到使用,平均利用率为65%。1.宗祠较好的用途是作为村落的文化场所,有223座,占总数51%,其中三江镇(92

15、%)、睦洲镇(86%)、古井镇(71%)、会城(57%)等比例超过一半,双水镇(46%)、崖门镇(46%)、司前镇(38%)、罗坑镇(35%)、大泽镇(29%)低于一半。2.出租用作仓库、香厂、商铺等不良用途有41座,占总数9%,其中双水镇有21座宗祠用作香厂、仓库(17%),会城也有8座用作红木工场、商铺(18%),而三江和睦洲两镇的宗祠完全不作工商用途。3.从空置情况来看,双水镇空置36座宗祠,数量最多;司前镇空置宗祠44%,比例最高;三江和睦洲两镇空置宗祠的数量和比例均为最低。图9:崖门镇永茂陈公祠布置的革命展览(来源:新会区档案馆)(八)举例分析朗坡黄氏大宗祠,位于新会区古井镇洲朗村委会朗坡村,建于清朝末年,三路三进,面阔31米,进深94米,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前广场立石狮和旗杆石各一对。曾用作中和小学、洲朗小学、洲朗初中校舍,学校撤出后出租作沙发工场。2012年,公布为江门市不可移动文物。2015年,村民在新会“民声热线”直播中反映情况,沙发工场被工商部门查处后空置,村民开始组织维修,进展缓慢。2019年,被古井镇列入旅游精品项目,政府投入20万元启动维修工程,村民捐款约100万元,当年完成一进三座建筑的维修工程,在国庆节期作为烧鹅节(旅游节)中的分会场投入使用,从此成为旅游景点,是新晋的网红打卡地。202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启牛文库网为“电子文档交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

本站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侵权客服QQ:709425133 欢迎举报。

©2012-2025 by www.wojub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4006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