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全面深化改革.doc

文档编号:13097 上传时间:2022-06-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月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全面深化改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2月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全面深化改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2月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全面深化改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月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全面深化改革 12 月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全 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常态。如何处理 改革决策与制定法律的关系,考验着党和国家的智慧。“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 进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立法工作紧跟时代发展进步 的节奏,一路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深化改革,于法有据负面清单由 190 项减少到 139 项,一年内新设企业数量 逾万家,超过其前身上海综合保税区 20 年的注册总和 这是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年后交出的制度创新成绩单。制度创新,法律先行。早在上海自贸区挂牌前,全国人 大常委会就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在上海

2、自贸区内对国家规 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之外的外商投资,暂时调整相关规 定的行政审批。改革深化到哪一步,立法工作就跟进到哪一步。去年 6 月和 12 月,为依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国人大常委 会分两次表决通过了对 19 部法律的修改,以一揽子方式取 消和下放了部分法律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激发了改 革的活力。改革要依法而行,改革成果更要用法律制度加以巩固。如今,修改预算法、行政诉讼法,制定基本医疗卫生法、社 会救助法一件件事关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立法项目,被 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审议通过废止有关劳 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一系 列决定、决议的及时通过,保

3、证了重大改革的有序进行。百姓关切,立法为民 今年的黄金周,全国接待游客亿人次,同比增长%,实现旅游收入 2453 亿元, 增长 %,旅游业又一次实现 “井喷”。与此同时,打击“零负团费” ,不得强迫购物旅游法实 施整整一年,游客用“恼人的购物少了”直观评价这部法律 的实施效果。群众对立法的期盼, 已经不是有没有, 而是管用不管用、 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修改后的环境保护法将“保障公众健 康”写入总则第一条,食品安全法修正案草案用最严格的法 律责任保卫广大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无论是新制定的 法律,还是修改后的法律,都明显更贴近生活,更符合客观 实际需要。时至今日,我国出台的现行有效法律已有 240

4、 多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其中“立法为民”是立 法工作的鲜明特点、永恒主题。XX年1月1日起施行的特种设备安全法, 看似与民生关 系不大, 但在立法过程中, 草案条文从 72 条扩充到 101 条, 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电梯和大型娱乐设施纳入其中。特 种设备是冰冷的,但特种设备安全法的立法过程却深刻体现 出立法者对百姓生命的关心和珍爱,这就是立法的温度。提高质量,彰显力量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 ; 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改革发展到今天,立法更需强调提高立法质量,努力使每一 项立法都符合时代精神、反映发展变化、得到群众拥护,成 为推进改革的重要法治力量。今年 8 月 25

5、日,立法法修正案草案首度提请全国人大 常委会审议。一些长期从事立法工作的人士认为,这标志着 我国立法进入重要转型期,由粗线条走向精细化,由数量型 走向质量型。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除公布法律草案初审稿征 求意见外,还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的二审稿 ; 审议法律案是 立法程序中最重要的环节,一部新的法律案审议次数超过 3 次的情况屡见不鲜更广泛地民主立法、更深入地科学立 法,旨在让每一部法律成为一部精品力作,经得起实践的检 验。精益求精,慎之又慎,从旅游法到特种设备安全法,从 商标法修正案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从军事设施保护 法到安全生产法很多法律草案经历了“立法前评估” , 这为提高立法质量

6、再加一道“阀门” 。巨轮前行,立法护航。我们相信,作为“改革路线图”绘就后的第一次全党“集体学习”,伴随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依法治国”主题必将升华,“科学立法”内涵必将更加丰富。我们相信,通过健全法律法规,更好发挥立 法的引领推动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将更稳妥、更有序、更 富有成效。法治是法律在全社会得到公认和普遍施行的一种社会 状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找到的治国理政的最佳方式。党 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建设法治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法律制度是前提,实施机制是保障,法治文化是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法治建 设必须坚持制度、机制、文化一体推进,形成良好

7、的法治运 行状态,从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制定良好的法律是前提法治的最终目标是保护人民自由、平等、安全和权利, 维护社会和谐安宁。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先要制定良 好的法律。所谓良法,应当具备四个特点,即:符合社会发 展规律、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符合良好社会道德伦理、符 合立法技术规范。制定出来的法律应概念明确、简明易懂、 适用性强。目前,我们已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各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 供了有力保障。但立法工作与法治实践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必须切实在提高立法质量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作 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加快建设法治 中

8、国奠定良好制度基础。不断推进科学立法。科学立法,就是要使法律符合实际, 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良好的法律制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 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建立在对社会实践进行概括和总 结基础上的。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应用社会调查方法, 科学确定立法项目,防止为立法而立法。正确认识和把握最 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 益的关系,统筹兼顾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利益 诉求,正确处理法律的管理职能和服务保障职能的关系,确 保所立之法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适应时代发展,提 高精细化立法水平,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 坚持法律出台前后评估制度,增强立法的及时

9、性、针对性、 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坚持法律语言大众化,增强群众认可度 和社会适应性。切实研究改进地方立法工作,逐步扩大地方 立法权限,充分体现地方各级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发 挥地方立法的灵活性,及时解决不同区域存在的特殊社会问 题。着力推进民主立法。民主立法,就是坚持立法为了人民、 立法依靠人民。立法法第五条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 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 法活动。”法律来源于社会实践,人民群众对社会实践最有 发言权 ; 法律须在全社会得到普遍遵从,而人民群众是社会 的主体。推进民主立法,关键是要制度化、组织化。应当完 善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立法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

10、群众参与立 法的积极性,通过座谈、听证、评估、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 见等形式扩大公民有序参与,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 查、备案审查等回应社会关切。应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 特别重视拓展基层群众参与立法渠道,选择法律草案中群众 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广泛听取、合理吸收各方面 尤其是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建议,从源头上凝聚共识,确保制 定的法律充分体现公共意志和公平正义原则。立法机关要着 力提升工作水平,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严密组织立法 活动,认真对待群众的意见建议,建立人大代表和公众意见 采纳情况反馈机制,绝不能把民主立法表面化、形式化。确保法律有效实施是保障x同志指出, “如果有了法律

11、而不实施,或者实施 不力,那再多法律也是一纸空文,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 话。”这些年我国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法律执行 层面,一些执法司法人员的能力水平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法治需求。为此,亟须健全法律实施机制,确保法律有 效实施。健全执法司法监督制衡机制。绝对权力导致绝对法治社会建设决不允许只拥有权力而不承担责任,决不允许 只行使权力而不接受监督。否则,每一个执法者都有可能成 为潜在的法律破坏者,而每一个公民都有可能成为这种破坏 行为的受害者。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执法司法公开可以有 效防止不公正。要扩大执法司法公开,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 知情权、监督权,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

12、完善执法 司法责任制, 健全错案防止和执法司法过错纠正、 问责机制, 建立执法司法人员惩戒和淘汰机制,严肃查处执法不严、裁 判不公、徇私枉法等问题,对执法犯法者应实行严格制裁措 施,并追惩到位。认真研究执法司法权力运行的特点和规律, 研究对执法司法权的有效监督办法,构建严密的监督网络, 做到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民主监督 等充分有效。健全执法司法权不受非法干预机制。深化司法体制机制 改革,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权力, 树立司法权威。切实解决司法地方化和行政化问题,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干扰, 尤其是执法司法机关内部不当干预。规范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和职业保

13、障制度, 使司法人员责、 权、 利相统一,敢于排除任何非法和不当干预,没有后顾之忧。建立对非法干预执法司法行为的曝光和责任追究机制,使其 不敢干预。健全公民有序参与机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 质特征。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 13 亿人口的大国,如果只有 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法学专家等少数人了解法律、掌握法 律,无论如何是建不成法治社会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 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社会治理的一 个显著特征就是公众参与。执法司法人员依法办案,绝不是 关起门来、脱离人民群众办案。要创新工作机制,扩大公民 有序参与,使群众的意见有序有效表达。从我国国情出发, 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人

14、民陪审团制度,形成对司法权力的有 效制衡和监督,防止司法人员专断权力,使司法者不敢犯错、 犯不了错,即使犯了错也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健全公民自觉守法机制。法治的直接效果就是规范公民 行为,管理社会事务,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实现这一效果, 不仅需要健全执法司法机制,还需要健全公民自觉守法机制。研究采取管用的措施,增强普法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使普通公民知法、懂法,从而守法、用法。进一步加强对企 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两新组织”管理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 使其掌握与市场经济、经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诚信 守法、依法管理、依法经营。建立重点问题依法治理机制, 建立不诚信行为记录、曝光、惩戒机制,使不

15、诚信者寸步难 行。认真研究、依法解决“法不治众”问题,防止和减少群 体性事件,维护正常秩序。深化信访制度改革,把信访问题 纳入法治轨道解决。特别重视干部队伍守法问题,强化领导 干部、执法人员“法律面前没有例外”的意识,带头模范守法。培育法治文化是基础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它体现了 对社会法律生活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要 素和文化土壤,对法治建设起着无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当前,必须着力建设充分体现法治精神的规范性、引领性法治文化, 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实现制度、机制、文化的有机统一。领导干部和执法司法人员发挥示范作用。党和国家工作 人员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领导干部

16、和执法司法人员 对待法律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广大群众对待法律的态度。如 果领导干部和执法司法者不按法办事,执法司法就缺乏公信 力,群众也就会对法律和法治不信任。我们提倡和引导群众 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但如果执法司法者不公正办案, 甚至破坏法律、损害群众利益,群众就会对法不信任,学法 用法的自觉性就不高,就会信访不信法,甚至暴力抗法。因 此,建设法治社会,首先必须教育和约束领导干部和执法司 法人员带头严格依法办事,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 治理,守护公平正义,凝聚社会共识,强化广大群众对建设 法治国家的信心。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一个人没有信仰就没有敬畏, 就会为所欲为。人民群众信仰法治,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思想 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的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有了很大 进步,但还远远没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 治文化,尤其是还没有在全社会建立起普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启牛文库网为“电子文档交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

本站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侵权客服QQ:709425133 欢迎举报。

©2012-2025 by www.wojub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4006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