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2020脱贫攻坚感悟.docx

文档编号:273758 上传时间:2022-06-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篇2020脱贫攻坚感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5篇2020脱贫攻坚感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5篇2020脱贫攻坚感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篇2020脱贫攻坚工作感悟【篇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也就解决好了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了实现这目标,从精准扶贫到消费扶贫,扶贫策略紧跟时代潮流,不断的给贫困地区带来劳动脱贫致富的动力和尊严。创新消费扶贫模式,发展地区产业,实现增收致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任何地方任何领域都需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改变现状,才能有新的发展。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特色,只有因地制宜,深挖产业资源,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做好产

2、业,视线脱贫致富。提升消费扶贫质量,购买特色产品,做到放心安心。消费扶贫既是公益行为,也是经济行为,绝不是强买强卖,消费者是出于自愿购买扶贫农产品,与原有的“悲情营销”有极大的不同。消费扶贫的最重要的主体就是消费者,只有让消费者放心安心,才可以更好的开展消费扶贫,而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的提升扶贫产品的质量。打通消费扶贫渠道,维护市场秩序,保证稳定有序。消费扶贫,光有好产品还不行,需要多元渠道购买贫困地区的农特产品,从而帮助贫困地区实现增收脱贫。很多地区有优良的特色农产品,可就是因为缺少有效的渠道销售,让这些特产“养在深闺人未识”。“互联网+消费扶贫”模式让贫困地区农产品流通在线化、数据化,带动了

3、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知名电商平台利用特有的“拼农货”模式,从“最初一公里”直连“最后一公里”,解决了农产品上行问题,开创了以“拼”助捐的电商扶贫新模式。因此,只有畅通销售渠道,同时加强平台管理,才能让特色产品在有序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销售。【篇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战略规划、政策设计上有互补性、相通性和递进性,但二者在工作对象、工作要求、时间节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必然会衍生出一系列矛盾和难题,要准确把握二者的现实转变,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实施从特惠性向普惠性转变。对贫困人群特定的政策向对全体农户的普惠性政策转变,这种转变是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的必然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目的、

4、帮扶对象、实施项目、帮扶产业、包保责任人都是采取精准打法,政策制定上具有倾向性、特定性。从近几年各地区全力抓脱贫攻坚工作中可以看出,从国家到省市县制定帮扶政策时,更倾向于“三区三州”、贫困县、深度贫困村,在人力帮扶、项目布局、资金投入、政策保障上倾注所有力量。建档立卡户在政策上享受到不少优惠和“红利”,如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社会性救助、教育特惠性资助等。事实上,在攻坚脱贫过程中发现,这种有针对性的特惠政策,对贫困人口而言具有精准性,实施效果非常明显。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部分非贫困人口与贫困人口的隔阂,尤其对于那些略高于贫困线标准而未能纳入贫困户管理的农户来说。脱贫攻坚战略只能是

5、阶段性的,否则会加剧农村社会的分崩离析。脱贫攻坚改善的是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生活问题,但是后续贫困人口的自生发展力、教育培训、就业创业、易地搬迁社区治理等问题难以“消化”。而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脱贫后所产生的系列问题“谋篇布局”。乡村振兴聚焦的是普惠性政策,是从给钱给物、集中攻击向扶志扶智、政策普遍惠及农户的转变。在转变中,特惠政策的取缔不能一刀切,尤其是针对享受政策兜底保障的贫困群体,确保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中政策衔接上的包容性。帮扶对象从特定性向整体性转变。从贫困人口这个特定群体向全体农民群体转变,从精准帮扶向“撒胡椒面”式帮扶转变,受益受众对象范围更全面更宽泛。从具体工作而言,扶贫前期,各

6、乡镇(街道)都对本辖区内自身发展力弱、生活条件差、生活开支大负债累累、身体有缺陷无劳动力等群体进行了全面排查摸底,按照因病、因学、缺劳动力、缺技术等致贫原因分门别类,纳入建档立卡户,明确了扶贫对象的范围。省市县乡各级部门按要求,包保到村到户,形成“五级书记”齐抓扶贫。建档立卡户由领取国家财政工资的各单位各部门人员进行包保,平均包保27户贫困户,帮扶人要在帮扶期间严格履行帮扶责任,为贫困户找出路、找政策、找资金,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通过精准扶贫对象、精准帮扶责任人的攻坚法,扶贫的效果很明显,截至2019年末,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2020年即

7、将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治理问题日益凸显。脱贫攻进取得的成效是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不解决贫困群众的贫困问题就难以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化解脱贫后的难持续性发展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势在必行。乡村振兴的目的是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战略目的决定实施对象,乡村振兴就是为农村农民服务的。乡村振兴帮扶对象的整体性,对近些年来农村发生的“空心村”“散居村”“分离村”有巨大的凝聚作用。参与力量从主导性向社会性转变。实现脱贫攻坚中政府主导实施力量向乡村振兴的公众参与力量的转变,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变政府主动服务为公众积极参与。从实践来看,采取的扶贫举措主要有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易地扶贫

8、搬迁等,实施主体基本以政府为主体。如有些地方产业扶贫固化为一种模式,即以政府行政化干预的力量投入扶贫资金,采取“平台公司+村级合作社+贫困户(或农户)”“村级合作社+贫困户(或农户)”等模式发展产业,其中突出的特点是政府从产业发展类别、产业管护到利益联结分配全程参与,甚至不少地方出现政府代销、保底收购等现象。辩证的看,政府在脱贫攻坚战略中的主导性是由脱贫攻坚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是在特殊时期针对特殊人群采取的“超常规”举措,短期内这种主导力量是非常必要的,是确保消除绝对贫困的保证力量。但是,从长远来看,尤其是结合社会、市场发展规律,这种强制力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共生发展,反而会衍生出利益分配不均

9、、发展动力不足、催生坐享其成的“懒婴”等问题,要在发挥政府主导力量中把握“力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可持续性,乡村振兴在党组织和政府的引导下,村民主动积极参与,共同探索乡村善治之路,打造诗意栖居家园。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主要扮演服务的角色,为群众体会机会和平台,主要建设力量还在于公众。参与力量转变的背后是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华丽“变身”,是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之道。社会治理从保障性向发展性转变。要从减贫治理对群众的保障性服务向推动社会治理的发展性转变,换而言之,就是从群众物质条件的基本保障向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转变。脱贫攻坚无论是从减贫治理上、资金投入上、政策红利惠

10、及上,都是为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主要解决的是“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为贫困户算清收入账,具体看收入是否达到国家脱贫线,通过督查了解贫困户务工情况、教育医疗住房情况,确保贫困户生活能达到最低生活要求。对五保户、重度残疾人户、重病户等更要做好政策兜底保障,让最困难人群解决最根本生活问题。当物质生活条件基本满足后,群众对增收致富更加期待,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迫切,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加强烈,这是乡村振兴中需要面临解决的时代课题。乡村振兴必须站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角度,衡量制定相关政策,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将脱贫攻

11、坚的先进经验嵌入乡村振兴工作中,实现农村农业农民的全面振兴发展。从脱贫攻坚的保障性到乡村振兴的发展性转变,实则就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村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的基础,要探索中趟出一条发展性的治理模式,以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能力和水平,让农村成为体验乡土、回馈乡野、感恩家乡、牵挂乡愁的向往之地。【篇三】从2015年11月开始,五年时间,中国各级党组织在党中央、国务院严丝合缝的关怀下、运筹帷幄的安排部署中,齐心协力和时间赛跑、与贫穷作战,终于在决胜之年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绩单: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4124元增长到9057元,全国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5.7%降至0.

12、6%,建档立卡贫困户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持和就业扶贫支持,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实现100%通客车、通硬化路;易地搬迁贫困人口930万;累计选派290多万名扶贫干部驻村帮扶.这一战,中国人民走的艰难,却也值得。平整干净的水泥路,新建好的水厕,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在热烈的阳光和湛蓝的天空的映衬下,新农村建设环境建造越来越健全完善。即使如此,日常农村几乎见不到几户人,即使有人,也以老年人儿童居多。农业发展,农村振兴,农民致富,单靠现有农村的人力资源是很难实现的,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无法普及,现代的市场运作无法实现,金融无法有效提供支撑,互联网无法充分发挥优势,对农业农村的发展制约明显。所以,乡村

13、振兴需要更多懂农业、懂技术、懂市场的新农人的加入,来支持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让人才想要留下来,需要荣誉鼓励。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大计,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是新时代的责任担当。应引导全社会关注乡村基层,让新农人成为主角,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弘扬勤劳勇敢的正能量,推出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的先进典型,让乡村事业成为一种时尚,提升新农人的幸福感和荣誉感。让人才渴望留下来,需要事业感召。充分信任、大胆放手,让其有用武之地,学有所用;就是要让新农人当主角、挑重担、展魄力、创大业,最大限度发挥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让新农人享受做事的成就感。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吸引人才回归建设根本在于自

14、身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合理的政策方针、良好的发展前景。筑好巢,自然会有凤凰来往。让人才能够留得住,需要待遇加持。人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对现代社会人来讲,生存压力是生活压力的重要一环节,因此要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相关方面为其创造条件,潜心务农。要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提高其的比较利益。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正外部性大,这就要求给农业以更多的保护和扶持,实施各类农业人才支撑支持计划,让新农人有更多生存安全感和物质获得感。【篇四】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仅意味着消除贫困和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善民生,但尚未实现

15、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摆脱贫困之后推进乡村振兴,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要通过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精准定位,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形成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制度框架,着力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就必须把握好正确方向,搞好顶层设计,做到长短结合,因村制宜,精准定位。各地政府要吃透自身镇域特色,坚持“规划先行,示范引领,稳步推进,综合配套”的原则,抓住自身实际,立足当前,准确把脉、准确定位、准确施策,找到群众的需求点、找准当地产业发展

16、的优势、找准人才需求的层次,才能够有效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精准把脉,找准群众需求,激发群众脱贫与致富的内生动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需要看到带领群众摆脱贫困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只是满足了人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是较低水平的小康,并不算富裕。要让群众从脱贫走向富裕就需要找准群众的需求点,刺激群众的需求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什么才是群众希望的美好生活?青山绿水、诗意盎然,春有百花秋有硕果,家有悦声,儿孙满堂老百姓向往的乡村是自然风光无限与丰收硕果累累相接,是欢声笑语与儿孙绕膝相伴。乡村是要有生命力的,这里不仅仅是可以实现温饱的地方,更是能够带来富裕和归属感的地方,这个地方应该叫家乡,是所有儿女愿意一心归来的地方,是所有青年愿意留下的地方。找到群众对乡村的这份需求,就要不断推动农业农村的绿色发展,着力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秸秆还田,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强化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实现“人居环境生态化、发展环境生态化、自然环境生态化”,让乡村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启牛文库网为“电子文档交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

本站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侵权客服QQ:709425133 欢迎举报。

©2012-2025 by www.wojub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4006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