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纪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

文档编号:3693540 上传时间:2024-04-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纪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八年纪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八年纪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99 桃花源记预 习 重 点一、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陶渊明,名潜,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此篇需背诵。二、全文展示桃 花 源 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三、主题概述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厌

3、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二)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2.仿佛若有光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今义:似乎,好像。3.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4.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5.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6.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7.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8.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绝,不通音信;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

4、的距离。(三)一词多义1.不复出焉(出去)皆出酒食(动词)2.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3.忘路之远近(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具答之(代词,代指对方的问题)处处志之(助词,不译)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4.便舍船(离开)屋舍俨然(房屋)5.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6.遂与外人间隔(于是)遂迷(最终)7.便得一山(看到,发现)得其船(找到)(四)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2.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3.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4.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

5、尚士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1)省略主语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2)省略宾语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问”“要”后省略宾语“渔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后面省略宾语“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后省略宾语“渔人”)(3)省略介词林尽水源。(“尽”后面省略介词“于”)(六)成语积累1.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世界。2.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后用以比喻顿时明白或领悟过来。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6、。4.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五、鉴赏品读1.开篇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铺垫。2.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有怎样的用意?为了突出主旨,作者从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描绘了美丽祥和的桃花源。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3.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

7、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会的否定。4.如何理解桃花源人的“叹惋”?渔人讲完秦末以来的历史及当前社会状况,桃花源人为外面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5.“处处志之”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不矛盾。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安定和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罢了。6.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这样写并不多余。结尾写刘子骥这位真

8、实的历史人物探访桃花源没有成行,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全 文 翻 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渔人)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

9、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这类(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想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

10、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1010 小石潭记预 习 重 点一、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

11、东”。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东集。此篇需背诵。二、全文展示小 石 潭 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12、,曰恕己,曰奉壹。三、主题概述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潭水、潭石、游鱼、溪流、树木等,着意渲染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突出了小石潭清幽、明丽、深远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四、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闻水声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居住(二)一词多义1.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2.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能够)3.如鸣佩环(玉环)竹树环合(环绕)4.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5.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13、(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6.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7.心乐之(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逗乐)(三)重要虚词1.之心乐之(代词,代指水声)乃记之而去(代词,代指小石潭的景物)2.其其岸势犬牙差互(代词,那)不可知其源(代词,它的)3.以全石以为底(介词,把)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4.而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不译)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承,不译)(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3.下见小谭(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4.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5.凄神寒骨(形容

14、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6.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7.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全石为底”)如鸣佩环。(谓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如佩环鸣”)2.省略句心乐之。(省略主语,完整句子应为:“吾心乐之”)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完整句子应为:“吾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日光下澈。(省略状语,完整句子应为:“日光下澈于潭水”)坐潭上。(省略介词,完整句子应为:“坐于潭上”)(六)成语积累1.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河流、道路等曲折蜿蜒。2.犬牙交错:比喻交界线很曲折,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五、鉴赏品读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2.第二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料 > 初中教育

启牛文库网为“电子文档交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

本站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侵权客服QQ:709425133 欢迎举报。

©2012-2025 by www.wojub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4006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