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兼论批判理论的本土化问题范文.docx

文档编号:467224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兼论批判理论的本土化问题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兼论批判理论的本土化问题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兼论批判理论的本土化问题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兼论批判理论的本土化问题一关注9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人都捕拿注意到,90年代中国大陆几乎所有批判大众文化的著作或文章,都一无例外地引证了法兰克福的批判理论,尤其是阿多诺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见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与电视与大众文化模式(载外国美学第9辑,商务印书馆,1992年)。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出版的大陆学者撰写的关于大众文化或较多涉及大众文化的研究著作(如陈刚的大众文化的乌托邦,作家出版社1996年;肖鹰的形象与生存-审美时代的文化理论,作家出版社1996年;黄会林(主编)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社1998年;王德胜的扩张与危机-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姚文放的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等),没有一部不是大量引用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尤其是启蒙辩证法中论文化工业的部分。然而不可否定、也不无遗憾的是,在引用法兰克福的批判理论分析中国90年代大众文化的著述中,其方法不同程度地属于搬用法,即在将法兰克福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描述-评价框架运用到中国的大众文化批评时,没有对这个框架在中国的适用性与有效性进行认真的质疑与反剩它们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打有外国制造的印记。可以说,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知识-话语型。这些

3、批评文字一般都要重复法兰克福批判理论家对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特征的一些描述,如大众文化的商业化、标准化、模式化、伪个性、反艺术、批量化、平面化等;同时在价值取向上也重复着法兰克福的结论:形象的复制导致对现实的非真实认知;梦幻性特征强化人们的妥协与逃避;批量生产导致审美能力的退化等。这些描述与评价与其说是来自对于中国本土大众文化现实的认真解读,不如说是来自法兰克福批判理论启示-而这个理论本来是针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大众文化的。正是因为有了法兰克福理论,中国大众文化的诸多负面性才变得如此显而易见(这方面的代表性论文可以参见尹鸿的为人文精神守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导论,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4、;金元浦的试论当代的文化工业,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姚文放的文化工业:当代审美文化批判,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2期;张汝伦的论大众文化,复旦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等。在这里,我批评性地提到了这么多著述,丝毫不意味着否定这些作者的学术成就。值得关注的倒是:这么有学术造诣的学者不约而同地存在简单搬用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评理论的倾向,这恰好说明这种搬用几乎已经成为中国学者的学术无意识,惟其如此才更值得我们认真反省(这种反省首先是针对我本人的,因为我也曾经发表过简单地套用法兰克福的批判理论分析中国大众文化的文章,参见我的大众文化批判,文艺争鸣1993年第6期)。本来,援用某种西方理论来分

5、析中国问题是无可非议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现代的中国学者即使在分析、清理甚至提出中国本土问题时,想要完全排除西方理论已经没有可能(且不说是否必要)。但是简单地谴责西方的学术霸权是无济于事的(哪怕是出于反霸权的目的),重要的是必须意识到:西方的任何一种学术话语与分析范型,都不是存在于真空中,都是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的产物,因而无不与中国的本土问题/本土经验存在程度不同的错位与脱节。如果不经转换地机械套用,必将导致为了(西方)理论而牺牲(中国)经验的结果。我并不否认中国的经验或现实本身也不可能是完全中国的,但它更不可能是完全西方的。遗憾的是,当今大陆多数从事大众文化批判的学者在援用法兰克福批判理论

6、的时候,恰好忘记了中国问题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论前提:西方的研究范式与中国的本土经验必须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由于中国的大众文化批判没能充分考虑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因而也就极大地忽视了在当代西方历史语境中产生的文化批判理论(包括法兰克福批判理论)在学理范型、问题意识、价值取向等方面与中国社会文化现实的错位与脱节。从方法论的?庖迳纤担?桓霾徽?那疤崾牵何颐怯贝又泄?氖导饰侍獬龇戳蛞?煤鲜实睦砺郏?皇谴永砺郏还苁嵌嗝词摈值牡贝?鞣嚼砺郏龇圃旎蚩浯笾泄?乃?quot;问题(据我所知,在参与大众文化讨论的学者中,只有徐贲先生比较清醒、自觉地意识到了法兰克福文化工业理论的偏颇与不足,因而在运用这个理论分

7、析中国问题时显得比较谨慎。参见他的评当前大众文化批评的审美主义倾向、影视观众理论与大众文化批评等文。分别载文艺理论研究(上海)1995年第5期和文艺争鸣(长春)1996年第3期。稍感遗憾的是,徐文以介绍西方的大众文化研究走向为主,只是偶尔才提及中国的文化批评)。!-empirenews.page-二中国的大众文化批评之所以自觉不自觉地简单搬用法兰克福批评理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整个思想体系及其产生的语境缺乏系统的了解,从而不能把他们的大众文化批评纳入整个批判理论及其社会文化语境中加以思考。作为一种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根本理论宗旨是批判现代形态的极权主义。解剖与批判极权主义,

8、呼唤个体人的解放,始终是法兰克福诸将终生的目标。而作为批判理论的组成部分,法兰克福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理论出发点与宗旨始终是批判极权主义文化控制与意识形态。或者说,法兰克福诸将之所怨刈笾谖幕?校?且蛭?前汛笾谖幕?驳弊魇且恢旨?饕宓囊馐缎翁?-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商品拜物教。这个理论当然不乏深刻犀利之处。但是既然任何理论都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因此必然也带有其有效性限度。从根本上看,国内大众文化批评在运用西方批判理论时存在的问题就是由语境抽离导致的抽象化。由于把一种理论与它产生的语境加以分离,这种理论就成为抽象的、非历史的理论,一种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它似乎可以不加改造地运用于任何国家

9、或地区的大众文化,包括中国的大众文化。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遮蔽中国大众文化以及它所扎根其中的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特殊性。因而,要分析法兰克福批判理论是否以及如何运用于中国大众文化,首要的工作就是把它加以语境化与历史化。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集中关注是在该派成员迁居美国之后,而它的主要参照与批评对象是当时(40年代)恰好处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美国大众文化。但如上所述,法兰克福的大众文化理论是其整个社会批判理论的一部分,而这种社会批判理论在其初期的形成过程中是以纳粹德国的法西斯主义为主要经验资源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法兰克福学派只看到了各种极权主义的共同性而对于它们之间的差别关注不够。依据马尔库塞极

10、权主义国家中的反自由主义斗争(1934年)的观点,所有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均包含三个基本因素:1、普救主义,强调整体对于个体的绝对优先性,把社会总体化;2、自然主义,即把种性、血统、祖国以及种族或集团的领袖(如希特勒与斯大林)偶像化;3、政治存在主义,把政治变成存在的本质关系,从而使个体牺牲于总体国家的统治下。可见,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以整体或总体(它可以是国家、民族、阶级或某种主义)取消个人。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上述意义上的极权主义不限于法西斯主义,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与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同样是一种极权主义。我们可以认为,在总体化、一体化、消灭个性自由的意义?希?饷唇惨膊晃薜览怼?欠魉怪饕澹蚬?

11、易时局饕澹?勾罅种饕澹?朊拦?笾谖幕?募?饕灞暇勾嬖谥匾?畋稹渲凶钗?饕?牟畋鹪谟谏缁嶂贫然蛎褡骞?业慕剐问讲煌?佣?贾露杂谝熘饰幕?醇?牡挚剐晕幕?娜萑坛潭鹊牟钜臁伎烁?稍诘笔蓖菩泄?易时局饕逵敕魉怪饕宓牡鹿?媪倜鸲?郑?诖笾谖幕?quot;泛滥成灾的美国却得以生存下去,而且他们批判大众文化的研究项目还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这一具有讽刺意味的现象本身就相当说明问题。如果我们把法西斯主义、期大林的极权主义与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等同起来,把苏联社会主义文艺的一体化权力与美国大众文化的一体化权力相提并论,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忽视两者的区别,使貌似深刻的批判趋于抽象与无效。我以为,法兰克福学派在这方面存

12、在巨大的理论盲点。它本身就存在非语境化的问题。众所周知,阿多诺对现代社会主体与文化工业持极度悲观的态度,他对于现代国家运用现代工业和技术手段(文化工业)对整个社会实施控制的忧虑到了绝望的程度。但问题是,阿多诺的这种绝望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在德国时对法西斯主义文化控制的经验,把它与以美国为代表的、以商品经济制度为核心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等同起来,无疑是一种经验的误置。这样,阿多诺就混淆了法西斯集权统治和商品经济制度在文化上的极重要的区别。事实上,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运用商品理论解释法西斯主义与斯大林主义的意识形态控制或文化主义是不够的。法西斯主义与斯大林主义运用国家机器所组成的群众文化具有

13、资本主义商品文化所无法企及的胁迫性和强制性(参见徐贲文化批评往何处去,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一个类似的比较也可以用于中国时期的群众文化与中国90年代的大众文化。具有中国经验的人都知道,那时的极左文化(也表现为群众性的文化运动)对于人的意识形态控制与今天的大众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在性质上还是程度上都是极为不同的。更何况西方的资本主义(包括它的文化)本身也经历着变化,并非铁板一块。美国40年代的垄断资本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它与此前与此后的资本主义都并不相同。但是正如有学者出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成员虽然多半迁居美国,但囿于语言、文化、心理(包括欧洲中心主义倾向)等原因,囿于

14、德国经验,并未研究德美之间的区别。(徐友渔:自由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及其它,天涯1997年第2期)由此导致了他们没能在的德国的法西斯主义与美国的资本主义之间、在法西斯的文化主义与美国的大众文化之间进行必要的区分。马钉杰伊在他的法兰克福学派史中对个中原因有中肯的分析:纳粹的经验深深地刺伤了研究所成员,使他们仅仅根据法西斯的潜能来判断美国社会。他们独立于美国社会到如此程度,以至于无视使美国的发达资本主义和大众文化社会不同于他们在欧洲遭遇到的独特历史因素。研究所总是认为极权主义是自由主义的产物,而不是其反动,但在美国,自由的资产阶级社会确实在抵抗这一变化(指自由主义向极权主义的蜕变),为什么会如此?研

15、究所从未有深度地予以探讨。!-empirenews.page- 这里涉及资本主义、自由主义与极权主义的关系这个重要的问题。由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某些学者没有清晰地分辨资本主义的不同形态,如极权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是其典型)与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所以常常把极权主义、资本主义以及法西斯主义简单地等同起来。又由于国内学术界对于法兰克福理论的非批判性的接受,进而导致了国内学界的相应混乱,甚至直接把自由主义与极权主义或法西斯主义加以等同(参见王彬彬读书札记:关于自由主义,天涯1997年第2期。徐友渔对此进行了出色的澄清与分辨,参见徐友渔:自由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及其它,天涯1997年第4期)。资本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由于不同形态的资本主义具有不同的政治法律体系,因而它既有可能向极右或极左的、反自由的方向发展变成极权主义,也有可能与自由结合成为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显然,我们应当加以认真分辨的正是资本主义内部这个不同的政治法律体系而不是似是而非地说什么自由主义等于极权主义。就法西斯主义式的资本主义而言,季米特洛夫认为它是金融资本中最反动、最沙文主义的、最具有帝国主义成分的公开的恐怖主义专政,纽曼认为它是垄断经济,是一种命令经济,它是由权威国家统治的私有资本主义经济。(参见法兰克福学派史第4章)显然,这一类型的资本主义与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存在巨大差别,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启牛文库网为“电子文档交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

本站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侵权客服QQ:709425133 欢迎举报。

©2012-2025 by www.wojub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4006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