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程与素质教育.docx

文档编号:590851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语文课程与素质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浅谈语文课程与素质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浅谈语文课程与素质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谈语文课程与素质教育 语文课程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离不开课堂教学这块阵块。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操作平台”实施语文新课改,培养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现代创造性人才。笔者认为造就一代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人,是我们每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广大教师必须加强新课改理论,创新理论的学习,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新课改观,增强改革意识,加大课改实践力度,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语文实践活动,切实转变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一、转化观念,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

2、生自立创新能力,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育研究告诉我们,关注学生主体发展,提高并构建主体性教育策略,已经成为当代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因此,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构建“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发展教育观念,树立民主教学的思想,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参与者,共同研究合作促进的伙伴,支持并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发展,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还学生讨论、参与、质疑、发挥自由的权利。首先,应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教师要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需要

3、有一定的魅力和胆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意愿,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例如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说:“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这一段”,“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你愿意读哪段就读哪段。”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识动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开辟学生展示自己的天地,当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而被动的陷入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境地。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明确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积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千万不能放弃“首席”的权利和责任,还要注意在学生活动中的个别指导作用。其次,创设开放性课堂环境。“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

4、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的生成。”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布卢姆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创设开放性课堂学习环境,关注在生长、成长的每一个学生,每个教学环节都不要忘记提醒学生“你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你喜欢说什么就说什么。”“你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对学生提出强制性的要求,更不要强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意愿或教师答案去说去做。还要注意将个体学习推向群体学习。课堂上要多安排学生学习交流,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采用分组讨论,全班集体交流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多边的对话和交流。学生从

5、学习的伙伴、教师及课文文本等对话中,获取了新知识,同时在对话中学生也会有新发现。多为学生设置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潜意识的开发。 二、创设“问题”环境,激发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从“发现”入手。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工,只在每事问。”可见,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有更大的价值。教师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应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开始,以引导者、合作者、好伙伴身份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教给学生质疑的

6、方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外国有位著名教育家说过:“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由此可以看出,实施创新教育,创设、营造创造性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愿望都能实现,有着十重要的意义。环境可以影响人,但这种影响不是被动的,人只有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受到环境的作用。在儿童中,实际上已经存在着不可抵估的创新意识的萌芽,他们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对已有结论的质疑,以及渴求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新花样的梦想。教师要充分了解儿童这种创新愿望, 给他们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创造的兴趣与愿望,激活思维。课堂上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7、。比如,我在教课文桥之美这一课,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桥?它们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在作者眼里,桥美在哪里?”等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学生提问质疑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选择读的方式学习课文。“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学生边读边思考,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经过读读、议议,同学们争行恐后的发言。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达到了发展思维的目的。事实证明,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逐渐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

8、的“问题”意识,努力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对自己、对同伴、对老师的提问,才能点燃他们探究创新的火花。 三、鼓励大胆质疑,促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创新是学生进行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每堂课都存在着本人认知领域中新发现,因此,在这个发现过程,就潜伏着创新的可能,而教师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良好手段。我们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质疑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消除学生惧怕的心理,树立探究、创

9、新的信心,要让学生明白,创造并不神秘,更不是极少数人的天赋,每个正常人都具备这种品质,只不过没有得到开发或开发多少而已。告诉学生凡是别人没有发现的,我们发现了;别人没有提的问题,我们提了;别人没有想过的,做过的,我们想了、做了;或者别人想过了、做过了,我们加以改进、提高、使之更加完善,这都是创新的具体表现。教师要利用教材,课堂上善于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种下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种子,激发中国学习联盟胆“标新立异”。其次,应解放中国学习联盟脑,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学生的眼晴,让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事物;解放学生的嘴,让中国学习联盟胆地说,大胆地问自己想问的“问题”;解放学生的身体,让学生亲身实践,真正

10、做到多种感官并用。如某一教学环节即将结束,教师应对学生说:“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你们还有些什么想法?”鼓励学生质疑,增强学生质疑求异的信心。并对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后,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一一解决。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合作中学习探索解决疑难;组织问题小组,归纳提升问题,师生互动解决;还可以采取自由组合,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坐位,找班上任何一个同学作为自己合作的伙伴,允许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来解决,并随时做好回答其他学生提问的准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做旁观者,而是要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参与探究。最后,重视学生的语

11、文实践活动。许多理论和实践研究证明,实践活动对于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上醉翁亭记这课,我设计了“导游解说”,学生自编导游词,给游人(同学)当导游,“游人”的质疑、体验,都是实施语文实践活动。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赋予学生自主实践的权利,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在实践中体现,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会把语文实践看成是自己的乐园。同时,在活动中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标新立异”的能力。 四、调动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乐于探究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而且其情感又容易被唤起。教师要根据儿童这一特点,积极创设情境,驱动学生情感,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12、。对主动探究的学生,要给予积极评价,通过鼓励、赏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行为,点燃学生心灵探究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成功,从而产生积极的体验。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当教育能引起学生兴趣时,就可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像,教师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平等、充满“爱”的情境,让学生有安全感,他们会对未知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尝试、探索、创新”的过程中来。正如杜威所说:“情境是激活儿童创造禀性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他们之间

13、的差异,精心策划,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我会读”、“我会演”、“我会画”、“我会说”等,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在读、演、画、说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学生在演一演、做一做、玩一玩中,发现问题,并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特别是语文课程成为实践素质教育的重点,是面向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如何处理好语文课程与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下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长期以来,我国教学工作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经过了学校培养的学生,

14、反而更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其原因在于教学模式单一,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这种教学,仅仅是教师教书,学生读书;育人,只是单纯从政治意义上把学生培养成为遵纪守法的老实人。传统的人才观、落后的质量观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进程,是束缚人的素质发展进步的羁绊。为了适应未来的发展,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课堂教学改革,更新观念是前提,主体参与是核心,教师素质是根本,优化结构是手段,提高效益是目的。因此,教师应实现教学艺术的创新,必须在备、讲、政、导、考、辅等几个环节上下功夫。备课,是创新教学艺

15、术的前奏和预备,操作的重点是确立教学目标,择定教学方法,选置教学过程。具体的方法是将以教师如何教为重点,转变为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为重点,把知识的灌输转化为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实现教学艺术创新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由“牧羊人”与“羊群”的关系转变为“领头羊”与“羊群”的关系;教学过程必须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变成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这种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必须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创新,实现教学手段的科学化、现代化,真正把知识讲活,讲出生命,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磁场,从而将学

16、生创造性思维训练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作业的布置,从内容形式和数量上应灵活多样,因人而异。辅导由以知识辅导为主转化为以培养能力为主。辅导的层面,重奖单纯化的培优转差扩展为优、中、差多方兼顾。辅导的方法采取手、脑、口有机结合,合理并用。辅导的形式可以由教师直接进行,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分层互促”的形式由学生相互进行。 三、评价手段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虽然也强调提高公民素质,但更重视的是培养专业人才和教育的选拔功能,即中、小学要为专业教育输送合格毕业生,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现实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首先,实施素质教育既是教育观念的变革,也是教育内容和评价模式的变革,也就是说:不仅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还要将一切相关的措施跟上去,要在教育、教学领域进行一系列变革,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才能为现代人个性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其次,必须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料 > 教学研究

启牛文库网为“电子文档交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

本站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侵权客服QQ:709425133 欢迎举报。

©2012-2025 by www.wojub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4006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