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理论在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中的理解与应用的论文.docx

文档编号:648032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机理论在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中的理解与应用的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动机理论在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中的理解与应用的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动机理论在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中的理解与应用的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动机理论在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中的理解与应用的论文 摘 要:养成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工程,学校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这正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动机是推动和指引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因,本文旨在探讨动机理论在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中的理解与应用。 关键词:养成教育 动机 需要 内动力 外驱力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b)-0139-01 情景一:眼保健操时间,音乐响起,同学们各忙其事,“来啦”,值日生一声低喊,同学们快速穿上校服,装模作样地半眯逢着眼做起来,动作整齐有序,“走啦”,“唉”一阵松气

2、声,在音乐声中快速脱下校服,又恢复了各忙其事 情景二:在学生会“一日三查”的卫生常规管理下,学校各班教室内外干净整洁,卫生流动红旗竞争激列。全校考试期间,实行全校范围内走班考试制度,各班考场相对不固定,也无专门的卫生检查评比制度,仅第一天考完,全校各考场内外已一片狼籍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化的教育过程。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于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有着良好习惯。”可以说,学校的养成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工程,学校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这正是养成教育的基

3、本内涵和主要任务。但以上情景中学生的行为表现,知规范而不能常守规范,时有良好行为而不能养成良好习惯,不能不引起学校德育工作者的深刻思考。 1 动机理论指导下的行为养成析释 行为科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行为都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都是有一定规律的,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现代普通心理学也认为,动机是推动和指引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因,也即是说,“行为背后,必有原因。”这个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一般人认为,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来自内部需要,如内驱力、兴趣、情念和世界观等;一类是来自外部的目标、诱因、强化物等因素。 动机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动机能激发一个人产生某种行为,对行为起着始动作

4、用。例如,一个学生想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他就会在这个动机驱动下,产生相应的行为,认真做好眼保操。二是指向功能。动机不仅能唤起行为,而且能使行为具有稳固和完整的内容,使人趋向一定的志向。动机是引导行为的指示器,使个体行为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例如,一个学生确立了做文明人的行为动机,在其头脑中所具有的这种表象可以使之力求注意他的所有行为,为完成他所确立的志向而不懈努力。三是维持和调整的功能。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对行为起着续动作用。当活动指向于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相应的动机便获得强化,因而某种活动就会持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就会降低活动的积极性或使活动完全停止下来。由

5、于动机具有这些作用,而且它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因而研究和分析学生的行为动机的性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用以上动机理论来剖析本文开篇描述的校园中的常见情景,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有人检查评分时能穿校服、做眼保操、做清洁、不乱扔纸屑等等,这种“外在约束下”基本上能保持文明的行为,他们的行为趋动动机很显然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分。这种行为动机与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目的相差甚远。由于学校养成教育的真正目的没有成为学生们真正的内在需要,一旦脱离约束,就表现出不文明的行为,这就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2 动机理论在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中的运用 2.1 让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成为每个学生的个人需要 每位学生都有

6、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我们重视学生养成教育,贯彻落实行为规范,就是要把行为规范中的行为要求逐步转化为学生个人的需要,并与学生原有的正确需要融为一体,即建立和完善学生行为心理结构。比如,宣传遵守行为规范的光荣感,就要想方设法和学生自尊的需要融为一体。贯彻行为规范中关于“按时上学,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写作业,课后认真复习”等要求,应通过恰当的方法手段,灌输到学生求知需要结构中;行为规范中关于“尊敬国旗、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文明礼貌、诚实不说谎话、穿戴整洁”等要求,应力求与学生爱美(心灵美、语言美、仪表美等)的心理需要统一起来;行为规范中关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

7、等行为的要求,应和学生对劳动的要求与独立生活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贯彻行为规范中关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行为要求,应与学生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健康需要及保护个人正当权益的需要等紧密地联系起来。 2.2 让道德信念成为学生良好行为的真正内动力 情感是人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道德信念是个体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决心要去实现的信条。它不单是某种心理成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真正内在动力,自然它应成为学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的

8、目标。校园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利用优秀学生、英雄模范的样板辐射,告诫人们珍惜人生、奉献社会的名言警句,能使学生领悟到高尚的道德内涵;利用身边出现的道德行为或不道德行为的事例,发动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适时给予“点化”、启迪,使学生明确为人处世讲道德光荣、不讲道德可耻;倡导、组织学生投身于社会生活,参与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扶残助残各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行学生干部竞选活动,有助于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进行优秀班级、组织纪律、文娱表演、体操表演、体育竞赛等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树立集体主义观念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

9、促进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 2.3 让教师的身教成为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外驱力 有位老教师讲起这样一件事:学年初接新班时,只见地面一片狼藉,学生熟视无睹,我便弯下身去捡,当捡到一学生的脚下时,那学生红起了脸,说:“老师,我来捡。”其他学生也赶忙把自己四周的垃圾捡起来扔进桶里。自此以后,卫生情况好多了,每当我弯腰捡垃圾时,学生都条件反射般低头四顾,确保自己的“包干区”无事。 在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发挥榜样、环境影响作用,要注重自己良好行为的修养,身教重于言教,在培养学生良好校园行为习惯的同时,教师始终将自己作为集体的成员,自觉接受学生对他行为礼仪的监督。因为“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言行都在学生中起到示范作用,成为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外驱力。 参考文献 1 王雁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蒋自立,陈波主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导教程.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3 肖昌斌,等.播种习惯收获成功云梦县中小学习惯养成教育纪实j.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8(2). 4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启牛文库网为“电子文档交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

本站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侵权客服QQ:709425133 欢迎举报。

©2012-2025 by www.wojub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4006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