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doc

文档编号:649117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堂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课堂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堂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 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沈河师校中教部 张春生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和教师要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获得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要努力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改变满堂灌、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的方式,大力提倡启发式教育,推行研究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是当前普教系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实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数学思维,我尝试探索一条以目标教学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学科研思路。积

2、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向正确方向变化,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一、实现数学教学观念的几个转变由“偏爱优生”转移到重视“学困生”。以前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往往倾向少数尖子生,提问找优生,板演找优生,谈心找优生。相反对“学困生”歧视冷淡,体罚、挖苦“学困生”等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差生面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为改变上述情况,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我设想“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大搞水涨船高,不搞水落石出”。改变对差生的态度,增加对差生的感情投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心、爱心和诚心。心灵的沟通会使学生产生对数学课的兴趣,使差生由厌学转

3、化为愿学、爱学、乐学,改变数学课的沉闷气氛。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以前好多老师只注重教师的教,一进课堂就独霸讲坛,滔滔不绝,满堂灌。使学生昏昏欲睡,信息吸收率低,做练习、做作业时间太少,新知学得糊里糊涂,得不到及时巩固,教师却要求学生课后去看书。这种“先教后学”的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效率低下,效果极差。素质教育主张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课堂上要留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这样才能不断地开发潜能,促进主体性进一步发展。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力促教师树立全方位的学生意识,充分发挥学

4、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先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充分预习,尝试做例题和简单的练习,基本上掌握了有关知识点后,教师再实施教学。“先学后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可以有的放矢,重点讲解学生不理解、难懂的知识点。学生参与教学,教师依据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学习,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由“布置大量作业,机械重复训练”转向“注重检测,及时矫正”。过去,我们的学生一向要应付题海战术,浪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同学的课后作业互相抄袭,以应付检查。作业不能真正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新的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信息反馈,采用精心选择典型习题,压缩题量,课课检测,节节验收,章章

5、测试的方法,充分发挥“练”的效益,以求得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由“课外作业”转向“当堂作业”。为了更好地获得真实的信息反馈,我们要把过去那种作业留在课外,老师批阅一勾到底的做法进行改革,变课外作业为当堂作业。这样,能够真实察觉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准确及时地矫正,避免无效重复。同时,也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师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真正做到课课清、节节清、章章清。使师生双方能够始终保持信息畅通,达到教与学同步。由“教学生学习”转向“教学生学会学习”。只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现象,是导致差生大量出现,教学质量不高的根源。要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让所有学生都能学好数学,应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

6、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从理论上讲,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数学,同样地在教师指导下也能学会会学数学。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学会学习,教师是否有教会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和教学对策。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由“教书”转向“教人”。采用科学方法,不仅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更重要的让每个人都会学,实现教育教学的优质、高效。我们坚决地批判那种“只管教,不管会”,“埋怨学生笨,埋怨学生差”的错误观点。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怎样学”(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明确“学什么”。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

7、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引学生学习等三方面的定向功能。因此,优化教学目标功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应始终以目标教学为中心,不仅要求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准确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有效把握教学内容,不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二,注意教学目标陈述的准确性。不能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而混淆了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变化的区别,真正做到优化教学目

8、标的定向功能。是“了解”的不能定成“理解”,“理解”的就不能定成“熟练运用”。第三,要保证教学目标定向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设计都要瞄准目标,凡目标要求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当堂完成,并实施当堂检测,保证大面积达标。否则,课堂教学将陷入随意性、盲目性。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与课堂教学效益密切相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剖析和克服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端,掌握现代教学理论关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新理论、新技术。把握好两个原则:第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要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在教师启发下,独立完成学习

9、任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学习的“钥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制造“钥匙”。因此,我们教学中采取的“先学后教”的方法是科学的。第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性,确定课堂教学结构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活动的规律,要按照认识论和学习论的规律安排教学。根据这些规律,我们可以尝试数学课堂教学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即:复习引入出示目标达标导学达标练习达标检测。()复习引入。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与其密切联系的新知识,这一环节不可拖泥带水,语言应生动简洁。()出示目标。当新知识引出后,及时给出反映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对目标作一简要说明或解释,并强调

10、知识基础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达标导学。重点是“导”。如何“导”?我们认为,“先学后教”让学生先根据思考题自学,然后教师提问检查,质疑问难,并让学生讨论解决一些问题。教师则启发诱导,精讲重点、难点及信息反馈中的共性问题,从而达到分层落实目标的效果。()达标练习。教师解难答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巩固练习。其中精选习题尤为重要,习题要注意紧扣目标,题目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梯度合理,螺旋上升。而且题量安排要适中,题型要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师生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对课堂信息的反馈要认真把握,及时矫正。()达标检测。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目标

11、达成的情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精心设计分钟左右的检测题,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或集体批改或课后批阅,并记下典型错题,课后及时进行反馈矫正,力求使绝大多数学生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类型和学生班级状况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同时还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结构是知识传授结构、时间安排结构、信息传递结构、认知结构等子结构的集合。只有这些关系有机衔接,和谐有序,才能产生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检测对于师生双方都起着反馈信息的作用,对教师来讲可以把课堂上反馈出的问题及时总结、及时矫正,并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同时它也是学生了解本人学习成果、自觉弥补学习漏

12、洞的重要手段。教师还应注意对检测后的信息反馈的收集与积累,有效地实施单元验收。对每次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及重、难点问题再次进行测试并及时批改,从而能对本单元的教学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对未达到过关要求的学生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必要的反馈矫正,弥补不足。力求课内过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复习、练习、巩固、测试、验收、矫正等方式,努力做到单元过关、章章过关,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四、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

13、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

14、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

15、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

16、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五、课程改革应做到的几个转变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2.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和建构知识的主体地位。3.媒体作用的转变。由作为教师的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的工具。4.教学过程的转变,由讲授说明的进程转变为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合作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5.解决思想认识滞后,更新传统教育观念的问题。6.解决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7.解决科研意识薄弱的问题。8.解决教学评价问题。 xxxx年11月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启牛文库网为“电子文档交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

本站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侵权客服QQ:709425133 欢迎举报。

©2012-2025 by www.wojub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4006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