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理论分析的论文.docx

文档编号:649776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理论分析的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理论分析的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理论分析的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关于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理论分析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 农村经济 政府 财政投入 论文摘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和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和政府财政存在密切关系,和各级政府财政存在密切关系。只有采取措施,完善政策,切实强化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才会改变目前的弱势局面,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keyrds:basi eduatin rural en y gvern ent finane invest entabstrat:the deelp ent f the rural basi eduatin is bined t the gvern ent and the gv

2、ern ent finane lsely.the gvern ent ust take s e easures,i prve the plies and enhane the strength f the supprt and the finane invest ent.if the gvern ent an d these things,hinas rural basi eduatin ill hange the vulnerable situatin int the vigrus situatin. 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为农民及其子女离开农业,在非农部门就业

3、创造了条件;二是农民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后,有助于他们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亦即教育能增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能动性,提高农民的变革能力和经营决策能力。我国将教育分成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两大类。义务教育亦称基础教育,指小学和初中阶段;非义务教育包括高中、中等、高等及职业教育等。我国的一些学者就基础教育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研究,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如果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使得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提高1%,那么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可提高2%;如果文盲比重降低1%,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可增加1.2%。关于基础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世界银行曾得出以下结论:劳动力受教育的

4、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这里指头三年的教育,即受三年教育与不受教育相比能使gdp提高27%,后三年的收益减少使gdp年增加4%,即其后三年的教育可使gdp增加12%。由此可见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村的义务教育是关系到农村乃至全国的重中之重。1.教育产品的定位按现代公共财政学理论,按照社会产品是否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可将全社会产品分为三类: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征。对于私人产品,购买者支付了价格就取得了该产品的所有权并可轻易排斥他人消费该产品。同时,一人消费了这一产品,别人就无法再消费了。例

5、如衣服、食物等大部分社会产品都具有这两种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具有公共产品部分特征的混合产品,也称为准公共品。就教育而言,它是典型的具有外部正效应的准公共产品。人们通过教育投资可以获得个人的种种直接收益,如个人终身收入的提高,工作选择机会的扩大等,这一部分利益是可分的。而教育的另一部分利益对每个受教育者个人而言却是不可分的,整个社会都能从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身上获益,包括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全社会进行科技开发和产品更新能力的提高,即生产力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等。因此教育的收益可以分为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教育从整体上讲是准公共产品并不意味着教育是同质均匀分布的铁板一块

6、,实际上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异,它们在受益外在性和排他性上表现各异。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它们在受益外在性方面逐渐减小,在消费的排他性方面则逐渐增大。从低层次教育到高层次教育,从普通教育到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人们受教育的目的性逐渐加强,受教育越来越与未来的职业和预期收入相关,受教育的机会则越来越小,竞争日趋激烈。所以,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逐渐减小,私人产品属性逐渐增强。也就是说,教育的级次越低,其公共产品的属性越强。因此根据政府公共支出理论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我国教育产品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如义务教育。维持和接受这

7、些教育的全部费用应由政府的财政部门承担。二是提供准公共产品的教育单位或教育服务部门,如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这些教育服务虽然具有公共产品的某些性质,但与义务教育不同,这些教育服务不是完全没有排他性的,也就是说,一些人享受了这些教育服务之后,至少就减少了另一些人对这些教育服务的享用。例如,受高等院校的招生名额限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进入本科或研究生层次进行深造。三是基本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职业培训、家政服务等。这些教育服务具有私人产品性质,有严格的排他性,因此这种教育服务的费用应该由享有这种教育服务的人提供。由此可见,基础教育是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高等教育则是个

8、人发展和实现的需要,属于个人决策和个人选择,应由自己负责。而我国却发生了严重的错位。目前的基本情况是,大学教育中央管,中学教育省市管,小学教育县乡管。2.义务教育供给的财政分析按成本收益理论分析,教育产品,尤其是基础教育,具有大量的外部收益。由于外溢性的存在,成本与收益不对称,这就会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因为私人投资者进行决策的时候,只可能将其实际承担的成本与得到的收益进行比较,在外溢收益得不到报酬的情况下,就会较少的选择以至摈弃从事该类活动,这就是市场失灵和缺陷。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最具效率。公共财政是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9、的一种财政模式,主要特征是弥补市场失效和市场缺陷。而市场失效的原因就在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存在。公共财政的目标是为实现社会资源最优配置,增进社会福利。效率和公平是社会经济福利的两大准则。政府既要保证社会公平,让全体公民不分贫富、种族、性别享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又要利用市场机制,发挥效率作用,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中国农村教育特有的规律“经济与教育的反比原理”:一个村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越高,这个村的经济排名便越靠后;一户人家的孩子书读得越“高”,这户人家的经济状况也就越不济。农村培养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绝大多数教育成本是由农村承担。而最后学生大学毕业留在城市工作,是由城市来直接享用高等教育的

10、成果,收获智力资源的专业技能。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大学生缺少返乡的利益驱动机制十年寒窗,为的就是能够脱离黄土地,脱离贫穷和落后;城市又缺少对农村制度化的反哺机制对农村的教育成本付出缺少补偿。农村教育竭尽全力倾其所有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赔了人才又赔钱。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资金和智力支持,但在教育系统集中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城市为中心的制度化过程中,资金又以教育投资的形势流向城市,最优秀的智力资源也通过高等教育这条路径走出农村。如果农村经济不能从教育中获得益处,这样的教育能够维持长久吗?如果教育只能造成反比向的穷困潦倒,谁还会把钱再投入到教育消费中。要让农村从这个过程中获益,必须有政府部

11、门的介入与干预。义务教育从法律角度看,也应该是公共品,因为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生家庭不得以任何理由阻碍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既然政府承认公民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那么为了保证基础教育的可靠性,政府有义务为每一名适龄儿童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供给和需求不应该通过市场,而应该由政府调节。义务教育的资源应该由政府来进行配置,经费投入须纳入财政供给范围之内。否则,义务教育就不称其为公共产品,基础教育发展就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上述分析表明,基础教育不同于其他级次的教育,基础教育属于纯公共品,而属于纯公共品的经费问题应该纳入国

12、家财政预算。这是公共财政理论的一般规定。3.重新认识、划分政府间在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方面的事权和责任基础教育是一个社会文明存在和延续的基础,在任何一个健全的社会形态中,政府都应该为公民接受基础教育提供充分必要条件。3.1 从国际经验看,中央政府一般都是基础教育投入的重要支持力量。国家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全部费用支出均由政府公共经费承担。虽然各国中央政府支持基础教育的力度不同,但中央重视并加强基础教育投入却是共同性特征,是值得我们借鉴的。3.2 中国的现实情况表明,级次较低的政府,其财力规模小,难以有效承担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职责;而级次较高的政府,其财力相对雄厚,必须适当承担农村义务教育投

13、入的职责。而当前我国政府间教育投入的大致格局是:中央和省级财政财力规模较大,在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中占有绝对支配地位,超过60%,教育投入主要用于高等教育,极少用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投入的职责基本上甩给基层政府,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县乡政府承担。而县乡基层政府财政收入比重一般为20%左右。这种“小马拉大车”的状况与我国当前的整体财力分配格局极不适应,这种格局必须改变。3.3 理论表明,中央政府在调节区域间财力差距、促进地方公共品均等化方面,都担负着重要使命。从世界范围看,任何一个国家的区域之间,从经济发展到财力分配乃至公共产品的提供,无不存在着一些差异,而发展中国家尤甚。这就客观上要求中

14、央政府代表整个社会利益,通过财政分配手段的运用,减少区域差异,提供大致均等化的公共产品,这是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基础教育是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如果缺乏中央政府的必要财力支持,那么势必会造成基础教育发展严重失衡的状况:即在发达地区,财力雄厚,基础教育发展有保障;而在不发达地区,财力薄弱,基础教育发展就没有保障。这说明,中央政府不仅在一般意义上承担着支持基础教育的职责,而且越是在不发达地区,中央的相关职责越重。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和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和政府财政存在密切关系,和各级政府财政存在密切关系。只有采取措施,完善政策,切实强化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才会改变目前的弱势局面,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参考文献1 胡庆康、杜莉.现代公共财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 熊巍.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2(7)3 刘汉屏.论公共财政下的教育产业问题,财贸经济,200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启牛文库网为“电子文档交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

本站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侵权客服QQ:709425133 欢迎举报。

©2012-2025 by www.wojub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4006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