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近代教会报刊的在华传播的论文.docx

文档编号:735368 上传时间:2022-07-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论文-近代教会报刊的在华传播的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学论文-近代教会报刊的在华传播的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学论文-近代教会报刊的在华传播的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近代教会报刊的在华传播的论文教会报刊;传播;社会控制;万国公报 摘要: 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上,外国人的报刊尤其是来华传教士的教会报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传播活动发展为传播事业后,社会因素和社会力量对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华传播的教会报刊作为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的重要传播载体,在传播教义和西学的同时,也要受到来自晚清社会各方面因素和力量的控制或影响。万国公报较好地应对了各种社会控制因素,在中国近代报刊史和西方文化传播史上都具有一定的特色。 中图分类号: k2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2)03033708 报刊的创办与发行,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必然受到各种社会要素的

2、制约或控制。传播的社会控制,是指“各种社会因素和社会力量对传播过程所施加的约束和影响”1246。万国公报(包括其前身中国教会新报)自1868年9月5日在上海创办之日起,到1907年12月终刊,先后历经34年,累计出版近1000期。作为传教士创办的历史最长、发行量最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万国公报又不得不多方面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控制,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但是,作为一份外国人在华创办的刊物,它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所受的社会控制又具有显著的不同。简言之,晚清政府一般不可能对教会报刊直接施加政治、经济压力,万国公报所受的社会控制多表现为隐性的、非强制性的。这同样也需要报刊创办人为之付出巨大的

3、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本文拟从文化传统、经济来源、政治氛围三个方面探讨万国公报在华传播的社会控制问题,以就教于方家。 一、文化传统的应对 大众传播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民族传统下产生发展的。从狭义上讲,基督教生来就与西方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传播是宗教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从广义上讲,宗教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宗教传播构成了文化传播的一个特殊领域。传教士跨海而来,不管是主观上出于传播宗教的初衷,还是客观上采用传播文化的策略,他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不同于西方的异质文化。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古老文明“是在没有广泛吸收其他古代异质文化信息和文化营养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以独创的方式萌发并成熟起来的”2

4、4。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崛起和渐趋强盛之时,清王朝实施全面禁教政策和闭关自守政策,使中华民族更深地沉浸在相对封闭的华夏文明中。“每一种在相对封闭的地域和环境里发展起来的文化类型都有其独到的长处和魅力,同时也慢慢形成了自身难以克服的惰性和缺陷”32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以封建伦理纲常为核心的儒学,与基督教相比较,二者虽然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却包含着许多截然不同、乃至相互冲突的社会观念。这些文化观念上的差异无形中制约着教会报刊在中国的传播。 中华民族经历了长期的民族冲突与融合,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汉民族文化上的优越感,养成了民族自大心理,往往把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称为夷、狄、蛮、戎,把少数民族与汉

5、民族的交往称为“四夷宾服”。这就是大部分士大夫潜意识中长期存在着的夷夏之辨。而自汉代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之后,除道教和佛教不时得到统治者的承认外,其余学说大多被视为异端或邪教。“佛老之教,或宗清净,或主空寂,离垢去欲,无干法纪,卫道之士,犹深恶之,为其外伦常而言道德也。此外邪教,以术愚人,徇私纵欲,挟势横行,小则渎乱彝伦,大则谋为不轨”411,统统成了被查禁的对象。当西方国家凭借武力强行侵入中国时,大多数中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夷夏之辨。出于民族自大心理,他们一厢情愿地将西方国家等同于落后的“化外”夷狄。西方国家以传教作为文化侵略的手段,向中国大量派遣传教士,在城乡各地招揽教民,又使他们很容易将

6、其与中国历史上谋反的邪教等同视之。 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排他性,以及清王朝长期的闭关自守,使国人对西方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认识,绝大多数中国士大夫也不屑于去接触西方的宗教。他们道听途说的西方社会风俗、耳闻目睹传教士和教民的所作所为,都感到大异于中土风俗,简直不可理喻。再加上穿凿附会、传闻失实,西方人的言行举止几乎都成了禽兽之行。如对西方人“嫁娶不用媒妁,亦不论少长,必男女自愿”,感到不可理解,甚而将西方的婚姻关系歪曲为“父死子可娶母,子死父可娶媳,亦可娶己女为妇。兄弟叔侄死,可互娶其妇,同胞姊妹 亦可娶为妇”。578。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人之异于禽兽者,以其有纲纪伦常廉耻礼义也”6490,西方人

7、却根本不懂这一套,简直就是禽兽。普通的中国人往往以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西方宗教,甚至添加了许多谣传不实之词。在他们眼中:西方教会“不扫墟墓,不祀木主,无祖宗也;父称老兄,母称老姊,无父子也;生女不嫁,留待教主,无夫妇也;不分贫富,入教给钱,无廉耻也;不分男女,赤体共沐,无羞恶也。剖心剜目,以遗体为牛羊;饵药采精,以儿童为蝼蚁。采妇人之精血,利己损人;饮蒙汗之迷汤,蛊心惑志”7919。这岂不就是典型的邪教。“自古邪教之兴,皆足以败常乱俗,为国家之大害”46。在崇尚儒学的中国人脑海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继天立极,万世之圣人也”;“出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教之外,即入于禽与兽之中”8。 文

8、化上的偏见使中国人向来对西方人持蔑视态度,说他们的形貌是“羊眼猴面,淫心兽形”9399。认为中国是堂堂的礼义之邦,不应该让人鬼并处;华夏衣冠之族也不能与禽兽同群。“设使彼教终得行于中华,则数千年衣冠礼义之邦,一化为倮虫鳀人之域,獉獉狉狉,兽畜禽群,岂不大可痛哉!岂不深可恨哉!”5 97 上述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中国人对西方宗教的敌视态度,使来华的传教士感受到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促使他们多方寻求应对之策,早在明朝万历年间,耶稣会士利玛窦就已懂得身穿儒服上北京。虽然鸦片战争打破了中西方原本相对平等的传播关系,西方文化逐渐展示出强大的传播力,但“孔子加耶稣”的传播策略却始终是他们在华夏文化中求得生存和发

9、展的重要手段。 1860年6月,24岁的基督教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偕同夫人带着他们不满周岁的女儿来到了上海,开始了在中国长达40多年的传教生涯。他在四处布道的同时,还跟随王韬等努力学习中国文化,打通语言关,并广泛结交社会名流。1864年,经冯桂芬介绍,担任上海广方言馆首任英文教习,聘期6个月。1867年再次受聘,重回广方言馆担任西学教习,同时兼任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1868年9月5日,他在上海创办并主编中国教会新报(hurh nes,自1874年9月5日第301期改名万国公报)。 于传教的开展和中国教会新报的发行,林乐知等传教士至少作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以尽量减少来自文化传统方面的阻力

10、。 首先,竭尽全力地缩小他们与中国士大夫之间的差距。林乐知来到中国之初,根据英文的音译将自己的中文名字叫作林约翰,后来感到这样“洋鬼子”的色彩仍然很浓厚,便根据中国名言“一物不知,儒者知耻”的寓意,改名林乐知,还仿效中国文人的流行做法,替自己取了个“字”曰荣章,甚至经常自称为“美国进士”,以显示他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对中国士大夫的认同心理。万国公报的另一位主要编辑人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也曾为自己取“字”曰菩若。他们都是20多岁来到中国,林乐知在中国呆了46年,最后死在上海,李提摩太在中国呆了45年,死前3年才回国,一生中的主要时光都在中国度过的。因而,他们非常熟悉中国各方面的情况,能够讲

11、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中文书籍、撰写中文稿件。在与中国士大夫的交往中,他们经常穿上清朝的礼服、戴上假辫子,自称是“中国之老友”,一贯“以至诚爱中国”,丝毫“无异于华人”10154,借以博取中国人对他们的好感,消除中外文化之间的隔阂和障碍。 其次,尽可能地以西方文化传播者的形象出现。晚清时期与林乐知有过交往的人一般都会感觉到,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与其说是一位道貌岸然的传教士,还不如说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西方文化传播者。这与林乐知长期地谨慎选择传教策略,更多地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文化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中国教会新报、万国公报外,他还曾兼任益智新录、中西教会报等中文教会报刊的主编和英文

12、字林西报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了欧罗巴史、万国史、德国史、俄罗斯国史、印度国史、格致启蒙化学、格致启蒙天文、格致启蒙地理、列国岁计政要、列国陆国制等10余种有关外国历史、地理与自然科学的著作。后来,林乐知还编撰了文学兴国策、新治安策、中国历代度支考、五洲女俗通考等著述,尤其是他与蔡尔康合编由 学会出版的中东战纪本末一书,在当时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广学会第9次年报称:“今年出版的最重要的一本书是林乐知博士的中东战纪本末,销售得出奇的快,不到六个月就收回了出版费用。初版三千本已全部售完。由于购买者仍很多,决定立即再版,再版数量比初版要多。”11此外,1881年林乐知在上海法

13、租界八仙桥创办了“中西学堂第一分院”(当时称为林华书院),次年于虹口吴淞路开设了第二分院,随后合并为“中西书院”,1911年迁往苏州,并入东吴大学。1892年林乐知等又在上海开办了中西女塾,为晚清女子近代教育作出了贡献。李提摩太曾在天津办报,先后为广学会译、著了70部书。其中,泰西新史揽要位列广学会最畅销的八种书籍之首,甚至被吹嘘为“暗室之孤灯,迷津之宝筏”1228。这些活动为他们塑造了学者、教育家、慈善家的形象,使他们在中国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大大便利了他们与中国士大夫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再次,不遗余力地调和基督教与儒学之间的关系。林乐知深知,基督教教义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取代儒家学说在中国人

14、心目中的地位,将基督教置于与儒学对立的位置上,对于西方的传教事业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而,他极力淡化二者的本质区别,甚至挖空心思地用基督教教义来阐释儒家学说。儒学的核心观念是“三纲五常”,林乐知花了大量时间从基督教经典中寻找有关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关系的言论,以论证基督教与儒学二者情理相通、本质相近。他倡言:“儒教之所重者五伦,而基督教亦重五伦”,他完全可以“证以圣经”。并逐一论证道:儒学将“仁”列为五伦之首,圣经中虽然找不到有关“仁”的论述,但“爱即是仁也”;儒学强调“义”,“耶和华以义为喜”;儒学重视“礼”,圣经也要求人们处处“以礼相让”;儒学推崇“智”,圣经中也有“智慧之赋,贵于珍

15、珠”的说法;儒学讲究“信”,圣经中所说的“止于信”就是要将“信”作为最高美德13。总之,林乐知一直在大力宣扬孔子与耶稣如同一人,儒学和基督教本义相同。他于1869年12月4日至1870年1月8日在中国教会新报上连续5期刊载消变明教论一文,兜售他的上述观点。此后,该报陆续刊出了一批对基督教义和儒学思想加以比较的文章。林乐知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旨在从相合的角度解释耶儒两教教义,使人们相信福音道理不背于儒”1428,以消除中国人对基督教的排斥心理。同时,该报特别是改名万国公报后,先后刊登了大量介绍西方政治、经济、科技的文章以展示西方的文明富强,希望可以改变中国人轻视西方的态度。 林乐知等人的努力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文化传统对异教的歧视与制约,却在一定限度内收到了相当明显的效果,为万国公报的创办和发行开拓了较大的空间。为此,有学者认为“林乐知是把孔子加耶稣系统地从理论上加以鼓吹的第一个基督教新教传教士”15268。 二、办刊经费的筹措 报刊为大众传播的重要传播媒介,其创办、编辑、印刷、和发行都需要一定的资金,缺乏最基本的经济条件,任何报刊都是难以正常运转的。 万国公报作为一份基督教刊物,清政府当然不可能予以经济扶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料 > 教学研究

启牛文库网为“电子文档交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

本站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侵权客服QQ:709425133 欢迎举报。

©2012-2025 by www.wojub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4006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