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字理在识字教学中的语文作用的论文.docx

文档编号:736172 上传时间:2022-07-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字理在识字教学中的语文作用的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论文-字理在识字教学中的语文作用的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论文-字理在识字教学中的语文作用的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字理在识字教学中的语文作用的论文 关于识字教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遵循汉字本身的规律,遵循儿童认识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以提高识字效率,发展儿童的智力。运用字理教学就是根据汉字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并适当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教学。由于汉字具有一定的图画性,追本溯源解析字理,把由点点划划组成的方块汉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图画,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加深对汉字构形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提高识记的效果。 一、忽视字理的教学误区 当前的识字教学普遍忽视字理,其做法是用分析汉字结构、数一数笔画、机械抄写几遍来代替对汉字结构的剖析和规律的探寻,从而使形象生动的汉字成了一种僵死的纯工具性的符号,

2、学生无法对汉字本身产生真正内在的情感和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一开始接触汉字就害怕汉字。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曾经这样描述:“我惊奇地发现,即使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根也知之甚少。人们从小学到大学机械地进行着汉字教学,却不加以解释。然而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每教一个字都要解释它的结构以及人们所知道的它的最初形式的情况。他讲汉字的来龙去脉,使它们变得活生生的,很容易理解。当时他本人作为世界最知名的汉语语言学家之一已有几十年,但是他对汉字的热爱仍然充满青春的活力,他以似乎永不枯竭的激情在黑板周围的粉尘中进行着汉字分析。”1这确实值得我们所有的中国语文教师好好反思。识字教学忽视字理的主要表现是: (一)重

3、形轻义 汉字绝大多数是合体字,合体字是由“偏旁”或叫“字符”组合而成的,每一个偏旁,都有确立的形、音、义。 讲错了构件的形、音、义,就会使整个字的讲解发生错误。例如,韭菜的“韭”,因为它上面有个非常的“非”,再加上学生是先学非,再学韭菜的韭,所以有的老师就让学生编顺口溜“不是一根而是一片”来记忆字形。这种讲法看似有理而实在是无理可言。其实韭菜的“韭”是模拟一把长在地面上的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又如“喜”字,很多老师在教学这个字时,为了让学生准确记忆字形,引导学生把它拆分成三个部分十个豆子落入口中。这种方法的确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记忆了字形,但从长远的汉字学习中却带来很多理解上的偏差。因为从汉字构形学的

4、角度来看,“喜”是个会意字,金文写作,上部是古代鼓的形状,楷书写作“壴”(zh),下部是口,合起来表示人听到欢乐鼓声而开口笑,称之为“喜”。由于老师对汉字学知之甚少,才会导致教学时生硬地把韭菜和否定拉扯在一起。 (二)重趣轻理 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往往喜欢趣味性强的识记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们经常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采用编字谜、顺口溜或编故事的方法帮助学生识记生字。比如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有关“照”字的顺口溜:“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下四滴血。”它不但为学生所津津乐道,还被不少老师作为记字窍门在课堂上大为推广。先不说它里面所隐藏的思想问题,单从构形理据上分析,就

5、很不科学,不合字理。如果一个学生不会写照耀的“照”,那么他的生活常识最先提示给他的就是“照”离不开太阳和火(“灬”是火的变体)。“日”和“火”正是古人造“照”字的构形字符,字形与字义正是在这里紧密相连。“召”是它的声符,起示音作用。正确理解“照”字,对学生以后学习“日字旁”和“四点底”的字(如晖、晓、时、暴,熬、煮、烹、蒸)打下了科学的基础。这样,弄清一个字符的来历,就可以把握一批由这个字符统帅的汉字。而像刚才那样用“日本人”来解字,只能让学生“望文生义”,歪曲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以此类推“绳”字,就可曲解为“左手拿线,口里吐电”。“蝇”字则成了“一只小虫,口里吐电”,可谁见过“口里吐电”的

6、苍蝇呢? (三)重认轻用 由于当代小学语文教师对有关汉字的知识知之甚少,教学时,常把记忆字形作为识字的第一要义,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对字义的准确理解,影响了学生对汉字的正确运用。例如教学“进”字,以往经常让学生用部件记字法“走之耳里面有个井。”可是这样的记忆方法往往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并没有真正领会字的含义,只记字形并不会运用,经常与“近”混淆。如果能够运用汉字学知识让学生真正理解字的意思,就可以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因为它的甲骨文是会意字,从隹(鸟)从彳从止(脚),用鸟脚只能前行不能后退表示前进的意思。前进就要越过原先的位置,所以又引申为超过。后来又引申指从外到内,如“进入”、“进学校”。这样的方

7、法不仅有助于学生记住汉字的形态,也可以准确把握汉字的意思,不会在组词、造句、写文时因理解偏差而出现错误,如“靠进”、“近步”。 二、运用字理的主要做法 运用字理就是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汉字,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分析明理法 汉字的最大特点是表意性,教师要掌握汉字这一特点认真研究分析每个生字,注意汉字音、形、义统一的问题2。如教“阳”,教师让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汉字学知识,左“阜”与什么有关?当学生回答是“山”时,再追问:右边的“日”与山结合起来,又表示什么呢?当学生领悟是山向太阳的那一边时,老师再进行适当的讲解。“阳”

8、是形声兼会意字,表示山南向阳的一面。如此形义结合,达到明理效应。 (二)比较明理法 有些汉字字形相近,容易混淆,我们就可以采用比较明理法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1.借助字形比较明理。如教“寇”和“冠”。这两个形近字学生很容易写错。为让学生在识字一开始就有准确的认知,老师先展示“寇”的小篆字形,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字形是如何表意的。再把“寇”分解成“宀、元、攴”三个字符,“宀”指房屋,“元”是人头,“攴”是右手(又)持木棍,表示击打的意思。三个意符合起来理解,“寇”就是有人闯进屋里为抢劫而持棍击打主人的头;现在泛指强盗或外来的侵略者。接下来,展示“冠”的小篆字形,也将“冠”分解成“冖、元、寸”

9、三个字符。“冖”是用布帛蒙盖的意思,这里表示帽子,“元”是人头,“寸”是手。合起来有“用手给头戴帽子”的意思。帽子在人的最高处,引申为最高、第一,就是“冠军”。学生经过这样的理解学习,不仅再不会写错这几个字,而且还学到了汉字学知识,提高了学习汉字的兴趣。这种比较明理,当然印象深刻、清晰明了。 2.借助示音符号比较明理。如“狼”和“狠”两个字学生经常混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辨析比较,狼是动物,部首是反犬旁;运用基本字“良”引出一串字“浪、娘、狼、粮”,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良”的韵母“iang”示音,“浪”跟水有关,部首是三点水;“娘”指女性,部首是“女”旁;“粮”是粮食,包括大米、面、豆,

10、部首是“米”旁。“良”是它的示音符号,所以整字读“lng”。而“狠”的示音符号是右偏旁,读艮(gn)声。整字读“hn”。再由“艮”(gn)引出一串形声字,如很、跟、恳、垦等。由于重点比较了两个字的声符,学生能够记得牢、用得准。 3.依据偏旁意义,比较明理。汉字中的形近字很多,即拥有相同或类似偏旁的形声字。在识字教学中,针对形声字和会意字的特点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意义,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声字在现代汉字中占有近百分之六十以上3,所以引导学生掌握形旁表义这一规律很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不理解带两点水“冫”的意符含义,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导致学生经常将两点水写成三点

11、水,于是又产生别字。如“冷”写成“泠”,“冶”写成“治”,运用字理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先从意符“冫”(bng)入手,出示(甲骨文)、(金文)、(篆文),引发学生观察想象:这像什么?最后才抛出正确理据模拟水面结成冰时上拱或裂纹的形状,字义就是“冰”,是“冰”的初文(即开始写法)。“冫”作为偏旁,习惯上称为“两点水”。带有这个意符的字多与寒冷、凝结等意思有关,如“冻、冷、冽、凌、凛、凝、冬、寒”。而“泠”则是与水的清澈有关,所以是“氵”旁。这样分析意符的不同含义,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字的不同含义,避免混用。 4.比较形近部首。部首表意是汉字学理论之一,利用部首归类原理帮助学生识字是科

12、学的识字教法之一。学生经常将“却”的右边部首“卩”写成“阝”,这是因为不明白这两个部首的意思。对此,我们在纠正学生错别字时,先给他们讲解部首“卩”和“右阝”的字理。我们先出示“卩”的甲骨文字形“”,让学生观察出这是人的跪坐之形,接着教给读音是“ji”,比如“节”的中“卩”就是起声符作用。“卩”在构字中,多起表意作用,表示字与人的活动或人的腿脚活动有关。“却”的本义就是退,如“望而却步”。再让学生说出带有“卩”部的字,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马上可以找到“叩”和立即的“即”,老师再反问学生是否知道它们为什么是“卩”这个部首。学生马上明白了“叩”是人跪下的活动,所以用“卩”旁。但学生并不知晓“即”的

13、意思。在学生充满探究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再做适当的讲解:“即”是会意字,左偏旁原写作“皀”(j),甲骨文写作,模拟盛满食物的器皿;右偏旁卩,是跪坐的人,人在食器“皀”旁,甲骨文写作,模拟人跪坐着就餐。本义是就餐,引申为接近、靠近,如“不即不离”、“若即若离”。以此类推,学生在识字中如果遇到带有“卩”这个部首的字,马上就会联想到与人或人跪地而坐有关,进而理解字的含义。 而“右阝”则是“邑”作右偏旁的楷书写法,“邑”是“人群聚居地”之意,作部首表示地域、地名、城郭等义,比如“邦、邻、郊、鄙”都表示地域、地区,“邓、邢、邱、郑、邯郸”本来都是古国名,“郡、都、郭”都与城市有关。这样讲清部首义,使学生牢

14、记了部首义及归类字,搞混“卩”和“右阝”的现象大大减少。 (三)演示明理法 在日常教学中,让教师经常感到头疼的是“染”字,因为总有学生多写一点,将“九”写成“丸”字。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笔者在教学“染”字时,讲台上,摆放一个水彩盒,一小瓶水和一些棉球。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在观察中明确“染”的意思与偏旁的联系。教师用水调好各色颜料,用镊子夹起一个棉球,浸到红色的水彩中,蘸了片刻,棉球被染成了红色,教师又夹起一个棉球浸到绿色的水彩中蘸了片刻,棉球被染成了绿色。教师又让几个学生分别将几个棉球染成黄色、紫色、蓝色。在学生惊叹中,告诉学生,棉球浸到红、绿等水中,由白变成了红、绿等颜色,这就叫“染”,大家

15、看这个字的下半部分,“木”表示一种植物,它能榨出使物体着色的颜料;“氵”表示制成染料还需要加上适量水,把要染的东西放进这有颜色的水中,经过多次浸晒,东西就着色了,这个“九”就是表示多次的意思。这样在愉快的实验和观察中,学生理解了左上方“氵”和右上方“九”的来历。悟出了“染”字下方“木字底”的理据。于是,“染”字随着这个有趣的实验,深深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 (四)迁移明理法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掌握了基本字以后,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会意字、形声字的学习中,让学生明白,用它们表义时,多与基本义有关。如“寸”作部首表示“手”,但从楷书上很难看出是“手”形。展示古文字形:(金文)、(篆文)。金文是指事字,从又(手的形状),“”是指事符号,指手腕下一寸之处,中医切脉叫做“寸口”。这样小学生就明白了“寸”的构形原因,理解了“寸”作部首为什么是“牟”的意思。结合“寸”字学习相关的字:“导”是用手指路,“封”是用手封住,“尊”是用手举酒杯敬酒。“付”是用手给人付账,“射”是用手拉弓射箭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未经过系统的汉字学培训,只认识“月”字旁,不知晓该部首是同形字,有两个称呼:一个是“月字旁”,另一个称作“肉月旁”。其实甲骨文是“月”字,模拟半月形。本义是月亮。带有“月”字旁的字与月相、光亮、时间等意思有关。在让学生理解偏旁构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寻找与这些意思相关的带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料 > 教学研究

启牛文库网为“电子文档交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

本站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侵权客服QQ:709425133 欢迎举报。

©2012-2025 by www.wojub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4006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