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成语故事.docx

文档编号:1190802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移风易俗成语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移风易俗成语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移风易俗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西汉初年,社会秩序很不安定,虽然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但社会风气没有大的改观。贾谊看到这个问题深为忧虑,就上书汉文帝:虽然政权已经改变,但社会遗风余俗依然存在,而移风易俗、使人心趋向正道的使命不能推卸,不能只用文书往来应付。 【出处】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荀子乐论 【解释】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改变风俗等 【近义词】推陈出新、破旧立新 【反义词】因循守旧、一成不变、墨守成规 【其它使用】 要教育干部带头开展移风易俗的活动,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克服社会

2、风俗习惯中存在的愚昧落后的东西。 现在常见的移风易俗都事先做过周密安排,随着人类社会的高度组织化,有计划的变迁将会越来越多。 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在于移风易俗,建设人类精神文明,以推动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 移风易俗成语故事2 移风易俗的成语故事讲的是李斯倒了秦国后,深得秦王赏识,他多次为秦王出谋划策,很快就升职了。后来因为逐客的事件,李斯写下了一封信,这也是史上有名的谏逐客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故事都说了些什么吧! 1 移风易俗的故事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一次,李斯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

3、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彻底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秦王听取李斯离间各国君臣之计,对于六国,李斯还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于是他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史。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 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

4、了。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他说:“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

5、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2 移风易俗的材料 【注音】y fng y s 【出处】礼记乐记:“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解释】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推陈出新、破旧立新 【反义词】因循守旧、一成不变、墨守成规 【年代】古代 【例句】我们要破除迷信,形成讲科学,用科学的好风气。 3 移风易俗的点评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启示:人生之路遥远而迷茫,前方是未知的,只有不断的探索尝试,踏出第一步,我们才有成功的机会;只有勇于尝试,坚持不懈,才能有成功的一天。莎翁曾说过:“本来无望的事,大胆的尝试,往往能成功。”是的,我们只有不断的去探索尝试,打破常规,才能更接近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启牛文库网为“电子文档交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

本站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侵权客服QQ:709425133 欢迎举报。

©2012-2025 by www.wojub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4006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