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读书笔记.doc

文档编号:1246287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刚经读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金刚经读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金刚经读书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金刚经读书笔记金刚经读书笔记1“十三经”我读过,也就是“读过”,要说理解,感悟,差得远呢,跟虔诚的佛弟子们差了一大截,还没有皈依,便是最好的证明;理解,更比做学问的学者、学问僧和居士们更差“十万八千里”。我只是喜欢,喜欢读而已。最喜欢金刚经和维摩诘经。一篇是美散文,一部是“故事会”。把神圣的佛经看成散文,故事会,大不敬?网上见过太多皈依的虔诚佛弟子,高谈阔论,旁征博引“大师”们语录;或摘录这个大师说的某一句,那位大德著作某一段,拿来顶礼膜拜,力图证明宇宙之永恒真理,证明朝廷拥佛之正确,证明信佛与朝廷合拍,和谐,造就国泰民安之盛世。这让我感动不已,但三言两语之后,惊愕对方原来只读过四十二章经,或

2、所谓的“净土三经”等,更有甚者,连一本佛经也没读过,知识来源全在听人说说,或吮吸度娘奶汁而得。论佛理,不引证佛说,却只知道后世弟子的言论,匪夷所思,却让我折服。哇,照此比来,我起码是手捧佛经,一句一章奉读,所以,“戏说”非“谤佛”,而是敬佛。不过,也要为佛弟子们辩护一句,信佛不一定非要读经,不管是听和尚讲经还是度娘帮忙,只要信心有了,相信,进而皈依,就是目的。信仰不是做学问,更不是像我这样,为了好玩,人家有了安身立命的去处,应该羡慕。言归正传。既然是“经”,总是富含哲理的,是哲学思辨的产物,粘上“哲学”或“思辨”,任何事物都可能变得枯燥无味,佛经同样,先放一放嘛,等兴趣来了再去思考,永远没兴趣

3、也无妨,欣赏散文,听听故事,蛮好,何必做伤神的哲理思考呢?读佛经本身不就是跟佛谈心,聆听佛陀教诲吗?金刚经和心经特点是,没有佛教基础知识,心经只供“有嘴无心”的初学者背诵;金刚经则就是丁点佛教知识也没有的也能读懂。两经没有大篇幅的赞颂之词构成的“心灵鸡汤”,特别是金刚经,开头就把人带入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场合,两行字就让你身临其境,享受静谧,祥和的气氛。话说古印度,一个叫做“舍卫国”的小国家的国都舍卫城郊区,有一座园林,叫“祗树给孤独园”。此园据说是一个叫做“孤独长者”和一个什么太子精心建造送给佛陀,作为修行和说法场地,为佛陀在世讲经说法的两大园林之一。园内有“茂林修竹”,佛祖在这儿住了二十

4、五年。园子很大,佛陀“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能同时容纳两千五百人,够大的。好,场景介绍了,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佛陀穿好衣服,手托讨饭钵,进舍卫城里讨饭去了。看到没有:最早的和尚,包括佛祖他老人家,不带自己烧饭的,就要饭吃。要饭也有规矩,金刚经说是:“次第乞”,即从碰到的第一家开始,按顺序敲门要饭,而且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决不允许挑三拣四。经文说,佛祖“次第乞已,还至本处”,讨饭归来,吃完,洗洗脚,把铺位弄弄干净,铺整齐后坐下来。此时,十大弟子中,号称“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在众人中站了起来,只见他袒露右臂,右膝跪地,合掌而恭敬地对师傅佛祖提问题:尊贵的世尊啊!我们这些有着善良之心的男女信徒们,

5、已经发愿,要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梵语读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啊!我们应该在什么地方安顿,如何降服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呢?佛祖回答:善哉善哉!须菩提啊,就跟你所说的那样,如来是全力顾护菩萨,悉心叮嘱诸位菩萨的,今天你们想听,我就来为你们说,既然发愿“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该如何安顿和降服自心。须菩提:是的是的,世尊啊!我们愿意听您教诲。后面,这师徒二人就大乘佛教的宇宙观展开了饶有趣味的问答。须菩提“抖呵呵”的提问,佛祖睿智,绝妙的比喻回答。我们这些读经人也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佛教“义理”的哲学思辨之中。会有人暂时觉得枯燥,但稍微耐心一点儿,也会在思辨的奥妙中找到有趣。比如,佛陀在说了一通不要

6、为任何现象迷惑,更不能执着于毫无根基的现象的哲理之后,突然问须菩提:哎,须菩提啊,我跟你说了什么没有啊?此时,聪明的须菩提已经领会佛陀问话的意图了,立马回答:佛祖啊,你什么也没有跟我说。哈哈,前面师徒二人明明进行了长时间对话,白纸黑字在哪儿,怎么能说佛祖什么也没说?其实佛祖说在考验须菩提,是不是将佛说当做教条,执着于教条。因为前面佛祖已在反复强调;不要着任何“相”,即不能执着于任何现象,或言论,因为它们都不可能永远存在的,包括佛说在内。佛祖很满意须菩提的回答,接着做了进一步说明:佛法好比过河的筏子,河过去了,筏子就没有用了,应当抛弃。佛祖的用意不难猜测,既然我佛说的都是过眼烟云,那还有什么舍不

7、得抛弃呢?最后一段被人们誉为画龙点睛之笔:“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法”,佛教术语,指因因缘而生的东东。一般而言,专指六道轮回里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东东。也就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里的一切东西。物质世界容易理解;精神世界:人类产生的一切思想,语言等等,最重要也包括佛说之法,即佛法。这句话直译就是: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跟梦幻水泡一样,跟露水,闪电一样,都是刹那生灭的,就应该这样看待这个世界上的事物。大乘佛教空宗认为,既然一切有为法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那就说明这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能够永恒存在的,不能永远存在,就是空。正如金刚经里说的各种“相”和佛法,都是

8、“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即空的,是不能执着于这些东西的。所以有人说金刚经通篇说空,但没有一个空字,就是这个意思。我的理解是,通过空,金刚经是在教人不能执着。其实,晓得了这个道理,心经也就“贯通了”,剩下几个名词概念弄弄懂就得。佛陀告诫须菩提:看问题就要这样看。这是金刚经最后的总结。其实这个总结的意思指向,不管是不是我佛弟子,几乎没有人不赞成的,诸如“想开点”,“多大事啊?”“不要钻牛角尖”等等,等等就是这“总结”的“衍生”产品而被我们挂在嘴边,碰到事情就叨叨个不停的,自我安慰或安慰别人的“金玉良言”。回到前面,那么到底心该如何安顿?佛陀说了:“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不要把心放在任何地方,因为

9、一旦把自己的心放在一个你认为对头的地方,那肯定就是执着某一个事物了,执着于某一事物,就是执着于“空”。六祖慧能在坛经里告诉我们,自己就是在街上卖柴时,听到人家诵读金刚经这一句后而起了出家念头的。没一句咒语,更没有什么超能力修炼的法术,几乎所有佛经一样,就是对话集:弟子迷迷糊糊问道,师傅清清楚楚说道。金刚经最“动人”之处是,佛祖一再强调:不要把佛说挂在嘴边,到了一定时候就得抛弃,如果哪个弟子将佛说是当成永恒不变的真理,动不动就拿出来教训别人,那就是谤佛!早几百年前,佛祖最初说的增一阿含经中那一段“加蓝人问法”的经文,就阐述了佛教基本教义:不要执着于任何教条,不要被圣人,圣言忽悠,自己的理解,看法

10、和观点最重要!小乘教派说“大乘非佛说”,不管是非佛说,读金刚经可知,大乘佛教还是继承了佛祖的“初心”的。其实更“好玩”的是维摩诘经。金刚经读书笔记2“万法本空”第一次接触这四个字的时间在初中。那是绽开在莲花之上的,由上慧下律法师所提的悟道之法。百般思索,终不能解。“万法本空”。既空,何来法?无法,怎传道?若万般佛法缘本是空,那诵经为何?持咒为何?诵经,持咒皆无表意,那学佛为何?相传,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摩尼 说法。 大梵天王 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 不发一语 。大家面面相觑, 不解其意。 唯有摩诃迦叶破颜一笑。佛祖当即

11、宣布:“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涅盘妙心,实相无相 。”禅宗作为佛教中最重要的一支流派。以顿悟为特色,用以心传心为法门,不立文字,无迹可寻。故万法本空,非空,非非空。这是一种境界。空,非空,非空亦空。如何理解?“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万法因缘生因缘灭,究其本质,当体即空,无所有。但法就是法,真空不碍妙有。孤明历历,如镜中幻影。事求则应,事去则灭。谓之真空。不是不知道,而是不贪执。如禅宗公案所说,铜镜执与此相

12、,那此镜是不空彼相,铜镜也就失去了能照的本性。究其本相,为不空之空。世人贪执我慢,故佛陀告诫大众要万般放下,破除我执我慢,又因其人身有六根,六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应色身香味触法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外境加内境产生身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行为,即造业。故金刚经把六根、六尘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宣称若人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与“万法本空”相对的还有另外一句话,叫做“诸法无我”。 “诸法无我是佛教对主体的独特意识,本义为轨持,即轨生物解,任持自性。诸法无我认为一切存在都没有独立不变的主体或主宰者,一切事物都没有起

13、着主宰作用的自我或灵魂,世界上没有单一独立、自我存在的、自我决定的永恒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都是相对的、暂时的。”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切事物 , 都是特定条件的因缘和合,是可分的,是多体的。任何一个物质,有其组成成分,每个组成成分又有其组成,可以无限推演下去,这样找不到一个不可分的实体存在,一切是缘起性空,是没有不可分粒子的大空性,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人是这样,其他一切事物也是这样,是无基无根的空,这就是诸法无我!与“诸法无我”相对应的也有一句话,叫做“诸行无常”。 涅盘经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无常变化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

14、生。而只有有了生与死的概念,才会感到所有事物的无常生灭;如果没有生与死的分别,就不会感到诸行无常了。 运动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是瞬间变化,没有丝毫静止。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看见种种的物质和东西都一刹那不停的流逝着,迁流变化。世界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永恒的。任何东西都有它形成的时候,形成过后会保持一定的相貌。过了一个时期,它慢慢的坏掉,最后消失的无影无踪。故而称之为“空”。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间,世界上的物质,我们的身体和生命,以及心念。没有一物不是生灭变化的。故说“无常”众生的身心是众多因缘聚合的结果,即是我们过去有种种的业因缘,它们凑合形成我们现在的身心,所以它是一个聚合体,以佛法来说,即是

15、五蕴。五蕴就是因缘和合的结果。当中并没有一个实体是“我”。我是谁?是我们把这副皮囊叫做“我”。是“假名我”。我们众生给每样东西名称后,就认为它是实在的。但佛陀说不是,是假的,是一个名称而已,“假名我”亦复如是。在这个名称里面,并没有一个实体存在。但是我们凡夫将这些假名我执著以为真,佛教称之为“我执”。而金刚经破的就是我执。故而: 万法本空,非空,非非空。是则为解。金刚经读书笔记3其实金刚经上,可以说每一句、每一个字,都可以当作日常生活当中用功的观行,这是这部经的好处。所以佛在经上屡次的告诉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乃至四句偈,那个四句偈是指本经任何的四句,不是指末后这首偈子,它是指任何的四句,四句就是一首偈,统统可以做为观行的标准。这首偈当然更好,因为所举的这些例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清楚,都知道这是虚幻不实。梦是总说,幻、泡、影前面也一个字一个字分别说过。总而言之,说明所有一切法相是虚妄不是真实的,把这个境界看作梦境,实实在在是一个梦境。我们把它看作梦境,说实在的话,还是隔了一层,确实是梦境,确实是虚妄的,决定不是真实的。这个样子,你的心自然就会清净;也就是说,心於一切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当中,自自然然就不执著、不分别,可以放下了。放下,智慧就现前。放下一分,就透一分智慧;放下二分,就透二分智慧,这是真实的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 光明。我们今天智慧光明不能现前,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启牛文库网为“电子文档交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

本站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侵权客服QQ:709425133 欢迎举报。

©2012-2025 by www.wojub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4006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