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背景下语文课堂活动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ocx

文档编号:306418 上传时间:2022-07-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班背景下语文课堂活动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小班背景下语文课堂活动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小班背景下语文课堂活动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班背景下,语文课堂活动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内容摘要:文章力求改革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立足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吸收“活动化教学”的内涵,利用小班的教学优势,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在丰富的活动中多纬度解放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多方位给予选择,在抓课堂教学“点”的活动中多角度注重实效。 关键词:小班化 活动化 语文课堂 解放 自主 课堂教学点 一、问题的提出 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对儿童来说活动是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是促进主体发展的有效途径。“游戏之于儿童,是其生活本身”,活动之于儿童,是其学习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教育要真实有效地促进语文学习主体儿童的发展,就必须设计、组织、引导、规范儿童

2、的语文实践活动。我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差别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攻坚目标”(引自田慧生等编当代教学研究丛书,湖北科技出版社)。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一轮课改使“活动化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与迫切。 (一)活动化教学的优势 1、活动化教学体现了课改理念。 活动化教学是在教师积极指导下,为学生创设各种有效活动机会,优化活动条件,形成活动教学机制,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进而不断地发

3、展其创造力,使其获得全面和谐完美,生动活动主动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脑并不是心灵生活的基础,而只是一个代机关,脑只是心物关系的中介。”从中可看出,活动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式。实行语文课堂活动化教学,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和可行策略。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真正避应试教育之短,扬素质教育之长,产生了四变,做到了“四到”、“四动”。即口、眼、心、手四到,学生主动、感官连动、师生互动、课堂生动。一变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按教师指令被动活动为主动活动,发扬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主动探索,主动思

4、考;二变传统语文教学中片面强调内部活动,忽视操作活动为内外连动、手脑连动,重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意识;三变传统语文教学中以教师的讲为主,单向灌输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语文课堂中提倡合作式,讨论式,研究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四变传统语文教学中过于理性化,僵化的模式为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使知识寓于活动中不断内化,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促进学生乐于动脑、眼、耳、嘴的喜闻乐见的教学新模式,达到智、动、情相统一。 2、活动化教学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语文学科是一门知识性、工具性、人文性、情感性的学科,语文学科性质的落实,课堂教学阵地为课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知识

5、的掌握,化知识为能力,学语文为用语文。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语文的语言文字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来于生活,用于生活。而语文活动化教学则重点抓住了“听、说、读、写、观、思”等动感层面设计,让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参与,做中学,玩中学,动中悟,情中化。真正体现活动促学生自主发展,创新的教学理念,学生真正从被动应付,接受灌输困境中解脱出来,以自主的活动来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活动化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的注意具有时间短和极不稳定性的特点,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真正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去设计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不会发生在被动吸收之中,只有当学生自身需要时,

6、有接受的动机时,才有可能十分投入地获取,才有可能接受教师指导,也才有可能带着问题走向教师,这其中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兴趣、情感。而语文教学活动化特点则紧扣学生的身心特点,变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因而,语文活动化教学注重动静结合的设计对学生主动学、爱学、乐学大有裨益。 (二)大班教学限制了活动化教学的有效开展 1、时间上:大班教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在活动化教学中教师没有时间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活动情况,也没有时间让每一个学习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反馈。 2、空间上:大班教学是四五十个人,走进教室黑压压的一片,学生日常行走都稍有困难,如何开展活动化教学。基本上只能采用秧田式学生与学生前

7、额对后脑、左肩邻右肩,统统面对教师。 3、形式上:教学空间的限制,使得教师往往站在教室的最前面,居高临下地向学生灌输,即使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按原座位四人围坐,限制了活动化教学丰富的教学形式,学生也不能在活动中得到真正的解放。教学时间的紧迫也让老师的分层次教学难以开展,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得不到实现。 (三)小班教学为活动化教学创造了条件 1、时间上:小班的班额一般在30人左右,同样是40分钟的一节课,小班的学生所能被关注的时间比大班的学生多了!时间充足了,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活动的学生,关注他们知识与能力的掌握,关注他们情感的发展;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表现自己。小班

8、化为学生活动提供了时间的保证。 2、空间上:少了20张桌椅和20个学生,容易想象空间上的解放是怎样令学生舒畅。小班的学生从拥挤的桌椅中解放出来,不用再担心活动时被桌椅碰痛。小班化为学生活动提供了空间的保证。 3、形式上:由于学生 人数的减少,学生的座位由传统的秧田式变为小组围坐或团体围坐在老师的周围。学生参与讨论的时间多了,小组的交流、合作机会也多了。老师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与合作,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再有,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使因材施教变得更容易实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多,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教学,不但能喂饱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更能让接

9、受能力弱一点的学生赶上来。 二、初步认识 “语文活动”,即针对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开展的各种言语实践活动。 “语文活动化课堂教学”就是将汉语知识的学习与整个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活动,在活动中发现知识,掌握规律,从而达到运用知识的目的。 “小班背景下,语文课堂活动化教学”就是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小班时空重组的教学资源,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交互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以活动为基础,激发起积极的思维,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达到学生自主发展、素质全面提高之目的。在研究中,要遵循: 1、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 新课标和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0、”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活动”和“发展”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的发展既然依赖于“活动”,那么活动的设计、活动的质量、活动的实施就更显其重要作用。只有不断丰富学生的活动方式,提升学生的活动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设计活动必须落脚在“发展”上。 2、创设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新课标和新课程积极倡导和实践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鼓励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创设学生的自主的学习活动,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很有现实必要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把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体,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强调学生主

11、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亲身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的学习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的学习,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的学习活动。 3、坚持活动性原则 学生的发展只有借助于他们亲身参加的活动中才能实现。而学生的活动既包含外显的肢体活动,又包含内隐的心理活动,因此教师创设的活动方式应涵盖这两种活动的基本特征,并促进它们有机结合,相互转化。每一种活动方式均要能够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兴趣,高度地投入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他们沉睡着的创造潜能活化起来。 三、理论依据 1、我国古代教育的“知行观”:孔子强调“听言观言”,苟子认为“行高于知”,王夫之提出“行先知后”

12、,陶行知指出“行是知之始”,孙中山倡导“以行求知”。我国传统教育一向注重活动是认知的前提,将实践看作能力发展的契机。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出于某种目的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社会活动。“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1页),也就是说活动不仅认识和改造了客观世界,也作用于活动者本身,使之发生变化和进步,活动既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主观世界发展的基础。主动探索和变革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佳途径,离开了必要的活动,人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培养只是一句空话。 3、现代西方的活动理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

13、列昂捷夫研究发现,心理不是别的而是活动的特殊方式,皮亚杰认为活动是问题教学的契机,布鲁纳认为活动是发现教学的依托,萨奇曼则将活动视为探究教学的基础。杜威提出“做中学”,赞可夫的发展理论直接将能力看作是活动的结果。因为,活动要求相应的能力,活动提供了应用和锻炼一定能力的机会,同时也将活动者置于现有水平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之中。人如果不放弃活动,那么他的能力就会在解决不相适应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活动越丰富越扎实,能力发展就越快越强。 4、“大语文”观与“大美学”观的统一:所谓“大美学”在微观方面是一门人格美学。随着高科技的渗透和现代化的前进,人类在社会实践和自身人格塑造方面,较之以往更重视真、善

14、、美三大价值的综合考虑。“适者生存,美者优存”的生命意识,求其“美”,低则求“生存”,高则求“优存”。学生是言语活动的主体,语文行为优化的主体。活动的过程,就是努力使言语行为由智化到美化的过程(由求其“适”到求其“美”),使学文与做人和谐发展双向提升的过程。 四、实践与研究 (一)多维度解放-让课堂动起来 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并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中反复摸爬滚打,感悟磨炼,真正形成自己心里的东西,才能达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的目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 吕淑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主要

15、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 李吉林老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儿童素质发展的主要途径,便是儿童的活动。” 在生活与学习中,学生总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试一试。我们的教学理应顺应儿童的需求和发展,通过学生的活动进行能力的训练,使多种感官与思维、语言协同活动,把情感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 因此,要避免汉语知识教学机械呆板的弊端,必须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 1、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学生观察的机会。 观察是一个动眼看、动手摸、动耳听、用鼻闻,甚至用口尝的过程,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具体丰富的形象,要让学生观察、感知、了解,有许多抽象的概

16、念通过观察可以起到教师讲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观察动态和静态画面,观察实物,听录音等都是观察活动的内容。 案例:在教学第二册看图学词学句时,教师创造条件,将萝卜(红萝卜、白萝卜)、窝笋、白菜、黄花菜、扁豆等蔬菜带入教室,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每组一只装满蔬菜的果盘,让学生自己动眼看,动手摸,再将新词同实物联系在一起,并用方言的叫法同普通话进行比较,掌握这些蔬菜名称,并进行“妈妈用(什么蔬菜)的(什么)做菜吃进行说话练习。还可以增加蔬菜的品种与名称,让学生自己观察学习,拓展了知识面和语言训练的信息源。 2、解放学生的嘴巴,创造学生表达的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的认识过程和认识成果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料 > 幼儿教育

启牛文库网为“电子文档交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

本站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侵权客服QQ:709425133 欢迎举报。

©2012-2025 by www.wojub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4006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