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之心课前预习练10分钟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docx

文档编号:344993 上传时间:2022-07-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皆有不忍之心课前预习练10分钟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皆有不忍之心课前预习练10分钟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皆有不忍之心课前预习练10分钟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皆有不忍之心 课前预习练(10分钟)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课前预习记录:月日星期 人皆有不忍之心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文:文章 B致知在格物格:推究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本:根本 D譬如为山为:堆积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子曰:“知者不惑”B若火之始然 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D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期:期待 B真可惜也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参:检验 4下列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而:如果 B小人

2、喻于利于:在 C不亦重乎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D其“恕”乎其:它 二、其他 5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人生修养中居于核心地位,你是否认可孟子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6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两者是否矛盾? 7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使用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8请赏析下列节选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句的妙处。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9分析下面这句话的作用。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3)人

3、皆有不忍人之心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B见贤思齐焉 C天下归仁矣D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

4、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然:的样子。 1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

5、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解答此题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

6、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A项,“文”指华美、文采,整句的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故A错误。 故选A。 2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通假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

7、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A项,“知”同“智”,智慧; B项,“然”同“燃”,燃烧; C项,“内”同“纳”,结交。 故选D。 3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B项,“可惜”是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可”是“值得”的意思,“惜”是“爱惜”的意思。原句翻译为:实在是值得爱惜啊! A项,“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期:

8、期待。翻译为:自然不敢用同辈人来期待您啊。 C项,“使圣人微旨不传”,微:精深微妙。翻译为:使圣人精深微妙的思想没有流传下来。 D项,“参之于上古”。参:检验。翻译为:用上古的记载检验。“于上古”状语后置,翻译是要提前。 故选B。 4D 【详解】 本题考查论语十二章常见虚词用法的能力。 D项,“其”理解为“它”错误。“其”应是“大概”之意,表推测的语气。译文:大概是“恕”字可以吧? 故选D。 5观点一认可。孟子首先强调人都具有“不忍人之心”,从“四心”推导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一切的基础和出发点。 观点二不认可。孟子虽然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展开自己

9、的论证,但是在本文最后还是强调“知皆扩而充之矣”。“苟能充之”“苟不充之”的正反对比,更是说明一个人即使有善的本性,离开后天的努力也不行。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后天的努力。 【详解】 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文本内容的能力。 回答这道题之前,首先要正确理解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内容,然后分析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人生修养中居于核心地位和思想,接着要明确表态,即可以认可孟子的观点,也可以不认可孟子的观点。 如果认可,理由是:首先开宗明义,亮明自己的观点,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符合孟子的“性本善”之说。然后由“不忍人之心”推到“不忍人之政

10、”,从“无恻隐之心”“无羞恶之心”“无辞让之心”“无是非之心”这“四心”推导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阐释“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最终得出“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的结论。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一切的基础和出发点。 如果不认可,理由可以是:孟子虽然开篇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但在最后还是强调“知皆扩而充之矣”,即一个人即使有善的本性,离开后天的努力也不行。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后天的努力。 6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皆

11、有不忍人之心”,然而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仍存在私欲膨胀的问题,这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 【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理解文言内容的能力。 “不忍人之心”是指“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知皆扩而充之”是指“懂得扩大充实四端”,两者是不矛盾的。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要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即是说,“不忍人之心”虽然是人所固有,但也要不停地加以扩充强化。 7这里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人体“四肢”的重要性强调“四端”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12、。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设题句子的意思,然后把握句子要表达的观点,再看使用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意思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这句话是说“四端”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作者为了展现“四端”的重要性,以“四体”之于人的意义来体现,“犹”意思是“好像”“就像”,可见这是使用比喻论证,把“四端”比作“四体”,人不能离开“四体”,那么人也就不能离开“四端”,可见“四端”对于人的重要。 8这里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不忍人之心”包含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个方面。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说理铺张有力。 【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赏

13、析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重要文句的能力。 具体分析,这几句大意:“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在这里,孟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阐释了他的有名“四端”说,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就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在这里,孟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故使自己的论述说理有气势,有说服力,由此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9由“不忍人之心”推到“不忍人之政”,最终得出“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的结论,层层递进,合情合

14、理,有较强的说服力。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该句先说“不忍人之心”,接着推及到“不忍人之政”,最中得出的结论是“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从“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与“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层层递进,合情合理,有较强的说服力。 10D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言文中实词特殊用法的能力。 A项,“正”,形容词作动词,匡正; B项,“贤”,形容词作名词,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 C项,“仁”,形容词作名词,仁人。 D项无词类活用现象。 故选D。 11D 12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料 > 高中教育

启牛文库网为“电子文档交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

本站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侵权客服QQ:709425133 欢迎举报。

©2012-2025 by www.wojub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4006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