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

文档编号:346506 上传时间:2022-07-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了忘却的记念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为了忘却的记念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学习课文勾连有序的行文结构和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关键的字词句,把握人物形象,体悟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左联五烈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执著精神,理解鲁迅的悲愤之情,以及为理想坚韧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解读白莽、柔石的性格特征,感受左联五烈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执著精神,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难点:理解鲁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认同作者主张坚韧斗争的理想追逐方式。 【课时安

2、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生活中的鲁迅,他的平易近人,他的幽默风趣,他对工作的认真执着,他对朋友的真挚诚恳。我们接下去要接触到的是文学革命中的鲁迅,先后要学习他的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以及他的小说药及吴中杰的药的评点,感受鲁迅的革命情怀。 二、了解作者 (一)辨识下列挽联或对联分别是写的哪一历史人物 1.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2.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 3.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冷对千夫指 (二)关于鲁

3、迅先生 1.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小说孔乙已、一件小事、阿Q正传等收入呐喊,另有小说集彷徨,杂文有论雷峰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散文集朝花夕拾;自嘲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中学学过鲁迅先生为记念别人而写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根据同学们的记忆,谈谈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如:厉害,不容易接近。感情丰富。为人正直,勇于自我剖析等。 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1936年

4、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2.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是在哪个历史事件之后写就的?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明确:(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悲愤”) 1926年3月18日的那一幕,令鲁迅先生铭心

5、刻骨,五年之后,反动派再次向进步青年举起屠刀,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惨遭杀害,鲁迅先生又一次失去了好朋友,中国又一次失去了好青年。 1.“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2.“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 3.文章的时代背景

6、: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军事“围剿”,一方面利用反对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和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包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

7、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的文章。 三、题解: 1.题目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根据课文内容,应该如何断句? 明确:为了忘却/的记念,理由是: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记念的目的是“为了忘却”。 2.本文明明是一篇纪念性文章,可作者却在标题用上了“忘却”这个词,是否有些不妥?作者为什么要“忘却”?“忘却”什么?“忘却”的手段是什么?“忘却”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提示:精读第一部分中的第1段,找出“忘却”的宾语是什么,是“悲愤”还是“悲哀”? (应该是“悲哀”。)“悲哀”和“悲愤”有什么区别?(“悲愤”含有悲哀、愤怒之意。)试想:对反动派屠杀进步青年的罪行能“忘却”吗?(不能)应该怎样去同反动派斗争?(擦干

8、泪水,掩埋好战友的尸体,化悲痛为力量,轻装上阵,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烈士。) 所以对烈士的纪念是应该的,但不能泪眼迷离的,只能把“悲哀”怎么样?(暂时“忘却”!) 教师明确: 忘却的原因是:“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 忘却的内容:悲哀; 忘却的手段:写一点文字。 忘却的目的: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 可见,这里的“忘却”还有摆脱、搁置的意思,作者在题目中用了两个矛盾的词语,既然是“记念”,为何又“为了忘却”?如何理解“忘却”与“记念”的关系呢。让我们先走进鲁迅的文章。 (讲完课最后说)“忘却”与“记念”的关系:“忘却”即“摆脱”、“搁置”,“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

9、,烈士的往事历历在目,烈士的鲜血如在眼前。“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去战斗。只有将悲哀摆脱,才能化悲痛为力量,前仆后继,奋然前行。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找出文章中的三个典故。 2、文章一共分成五部分,概括五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点明题意,记叙和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写冯铿) 第三部分:交待白莽和柔石同时被捕。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左联”五位青年作家被捕遇害的经过,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和反动派的罪行,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 第五部分: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之情,表达了对反动派的必然灭亡、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3.文章第三部

10、分只有两段很短的文字,却独立成段,是否与全文不协调?是否应该删除或并入其他部分? 明确:这一段是全文的过渡段。如果缺少这一节或并入其他部分,就会产生缺陷。 4.这五个部分是否可以颠倒一下顺序,能否先对烈士进行一番颂扬,再说与他们的交往呢?(同学讨论)不可以,作者这样安排,是其匠心独运的体现。全文由五部分组成。作者首先以沉痛的语句表明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接着便按照线索展开记叙,回忆了烈士们遇害的时间和当时无法公开发表纪念性文章的情况。在第一部分里,着重写了作者与白莽的三次会面,并引出柔石,为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和友谊作了铺垫。第二部分简述了白莽、柔石是“左联”成员,表明了作者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11、最后中谈到了白莽和柔石的被捕,从而过渡到第四部分。第四部分是叙术柔石等青年作家被捕后的情况以及作者闻之他们遭到反动派屠杀后的极端愤慨和自己对烈士们的沉痛哀悼。文章第五部分,照应开头,既使文章浑然一体,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左联”的五位青年被杀害的悲愤感情。 4、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同为写人,但从下文看,柔石与鲁迅先生的关系更为密切,能否先写柔石再写白莽呢? 明确:顺序不能颠倒。文章第一部分中,作者说:“当时上海的报章都有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篇林莽先生的白莽印象记。”可见,本文是拿林莽的白莽印象记作引子展开回忆的,作者势势就从白莽写起,再由托柔石送书自然

12、而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写柔石。 第二课时 五、文本探讨 七律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一)重点词语解释 1、根据解释填写成语 形容说话含含糊糊,躲躲闪闪。(隐约其辞) 形容因匆忙、紧张、害怕而不知所措。(仓皇失措) 好东西落到了坏人的手里。比喻怀才不喻。(明珠暗投) 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情随事迁) 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延口残喘) 2、课文题目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这个语意曲折含义深刻的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忘却”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词,意思把悲痛暂时搁置一边,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B、“忘却”指暂时忘掉“两年以来时时袭击我的心”的“悲愤”的情感,振作精神与敌斗争,并以此作为对烈士最好的纪念。 C、“忘却”与“记念”不矛盾,“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D、反映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真挚深切的感情和坚强的斗志与必胜的信心。 (二)研读第一部分 1、第1段能否删去? 明确:不能删去,因为这一段交待了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当时的心境,为全文定下了悲愤的基调。 2.第2段中提到:“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都不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料 > 高中教育

启牛文库网为“电子文档交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

本站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侵权客服QQ:709425133 欢迎举报。

©2012-2025 by www.wojub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4006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