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心得体会4篇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

文档编号:3690551 上传时间:2024-03-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心得体会4篇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专题心得体会4篇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专题心得体会4篇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乡村振兴工作经验做法成效: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精准对接、一体推进近年来,口县把党建引领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聚焦推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精准对接、一体推进,为乡村振兴强基赋能。口村在村“两委”班子带领下打破资源壁垒,运用科技手段,扶优做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便是一个生动的案例。提高政治站位,把乡村振兴的主体责任扛起来。该县建立了县委常委会优先议定机制,出台县领导包联制度,印发关于从严从实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若干措施,形成县委主体责任常态落实体系。每季度进行现场观摩、每月开会调度、每周进村入户调研乡村振兴工作,及时研究重大事项,破解瓶颈问题。县委组织部全员下沉一线,

2、每季度对全县528个农村(社区)开展一次全覆盖走访调研。同时,该县制订关于建立健全乡镇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实施意见,压实乡镇党委书记主要精力抓乡村振兴职责,通过擂台比武、创星争先,促使乡村两级干部奋发作为、尽职尽责。全县680名驻村干部、1118名帮扶责任人、55名科技特派员和226名产业指导员向乡村振兴集聚。配强基层队伍,把乡村干部的干事劲头鼓起来。该县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紧扣乡村振兴需求选用干部。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后,35岁以下干部47名,占比42%;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干部45名,占比40%,有乡村工作经历的成员90%以上。村“两委”换届后,全县所有村均实现党支部书记与村主任“一

3、人兼”,其中50岁以下达61%,大专以上学历达42.3%,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四类人员”达100%。按照“一线经历优先考虑、乡镇推荐优先使用”的原则,提拔重用18名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等“五方面人员”进入乡镇班子,有效激发了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热情。强化政治功能,让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强起来。该县构建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实行五级党建网格化管理,构建了党委领导、支部主导、党员群众多方参与的网格化党建体系。全县五级网格共融入网格员8916名,面对面联系服务群众,实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着力打造了以口院村、

4、吕庄村为核心的两个市级党建示范带(片)和21个县级党建综合示范点。目前,仅口院村就带动周边村发展设施蔬菜540余亩,辐射带动效应初步显现。通过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土地集中托管经营、“1+X+1”产业扶贫等措施,该县年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516个,其中10万元以上的达116个村。做强乡村产业,让乡村振兴的底气硬起来。该县围绕“一主两辅”产业(一个蔬菜主导产业,红梨和肉羊两个辅助产业),引进现代鑫鼎农业院士工作站、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6家农业科技机构,研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30余项;引进省级以上专家31人、培育“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130余人。特别是借力中央党校高端资源,举

5、办政治理论、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培训班20多期,培训各类人员1万余人次,培育打造了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他们采用“党支部+农户+合作社+产业项目+市场”模式,让更多农户聚在产业链上、富在产业链上。其中,糯玉米深加工项目,带动40多个村2000余户农民种植糯玉米2.2万亩,亩均增收1200元;建成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红梨生产基地1.2万亩,涉及50多个村,亩均产值超5万元;打造了口院农耕小镇、古早清凉生态园、 公民俗小镇等农旅品牌,取得农民增富、企业增效、集体增收三方共赢的效果。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理论文章研讨交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强调

6、,“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重要论述,为加强乡村治理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充分发挥党

7、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提高组织协调各类治理主体的多元治理能力,发挥党组织在农村各种组织中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引导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密切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联系,及时了解群众思想状况,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绩效管理,健全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乡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

8、规范,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通过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推广建设“道德评议会”“道德红黑榜”等新型德治平台,发挥群众自治组织教化约束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从农村实际出发,围绕乡村重要事务,设置积分项和扣分项,引领乡村治理新风尚。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重点抓好全国、省级婚俗试验区建设。持续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工作,推进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建设,选树宣传乡村治理各类先进典型,加强示范带动引领,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提高法治建设水平,建设平安乡村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推行县乡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依法规范涉农行政行为,

9、深入推进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强化县乡司法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乡村法治水平,建设平安乡村。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纠纷调处机制,及时有效化解乡村矛盾纠纷。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互联网+网格管理”模式,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村匪村霸、宗族恶势力及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深化基层自治实践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经过长期实践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已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

10、泛、最生动的民主实践。要进一步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有序推进自治实践,严格规范选举程序,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正确把握自治、法治、德治的关系,推进“三治融合”,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促进乡村善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要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公共财政主导与多元供给相结合,加强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

11、等化,增强群众获得感。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好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工作,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推进标准化综合服务站建设,实行“一站式”办公、开展“一条龙”服务,为农民群众提供最大便利。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补齐农村数字基础建设短板,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行多种媒介为一体的“互联网+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以产业振兴为切入点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

12、围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吹响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奋进号角。从“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的深刻论断,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再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奋进征程,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作为农业大省,要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在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三产融合、打造特色品牌、发展智慧农业等方面下功夫,以产业振兴推进乡村振兴。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

13、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在“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结构中发挥着打通市场、拉长链条和增加产值的重要作用,能够带动龙身(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激活龙尾(小农户),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是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并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实现“建一企牵万户”的效果。要创新举措,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特色产业、龙头企业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可结合我省乡村地域特色与资源禀赋,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道地中药材

14、、优质食用菌、沙地梨等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精细化、标准化、高端化水平,培育若干有竞争力、特色突出的龙头企业。二是要积极对接外地龙头企业,坚持招大引强,带动本地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对接中粮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拓宽投资来源,提高本地产业质量,提升品牌形象。同时,要充分发挥我省环绕、交通便利、高端市场集中等优势,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合理优化乡村产业布局,拓展乡村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够为大量的农村“小体量”产业提供发挥潜力的广阔空间,为农民就业

15、创业开辟更多渠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因业制宜探索多种融合方式,发展大田托管、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市场化服务业,促进农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新业态,鼓励社会力量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各种亲农惠农新业态、新模式,满足“三农”发展多样化需求。二是要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资源和要素从城市流向农村,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把产业链延伸环节更多留在乡村,把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三是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新模式,逐步建立适应城乡

16、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城乡经济融合度。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品牌是产品实现市场价值的有效载体。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一个重要抓手是要坚持政、企联动,着力打造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品牌,用品牌影响力提升产业产品竞争力。一方面,持续加强“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和管理,围绕各个细分产业,积极推广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确保农产品产出全环节标准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加快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发挥各地特色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批高标准、上规模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打造一批“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特色农业生产专业镇、特色农产品加工镇和现代农业高产示范园区。要充分发挥冀城市群腹地优势,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加快打造一批产业优势大、市场占有率高、可塑性强的区域公用品牌,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充分利用线下线上渠道和新媒体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开展系列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提高现有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启牛文库网为“电子文档交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

本站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侵权客服QQ:709425133 欢迎举报。

©2012-2025 by www.wojub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4006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