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地理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提纲.docx

文档编号:458654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地理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地理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地理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七年级上地理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提纲 七年级上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认识地球 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庐山起义);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地球仪(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做成了地球模型。) 纬线的形状是圆圈;指示东西方向;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越往两极越短,度数越大,长度越短。 经线的形状是半圆;指示南北方向;长度相等,约为

2、2万千米。 0纬线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 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 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 东西半球分界线:20W和160E。 纬度范围: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3.纬度 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4.经度 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

3、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5.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注意: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6.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

4、热量的多少): 自北向南依次为: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 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无阳光直射现象,终年严寒;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终年炎热。 7.节气日期太阳直射昼夜情况季节划分 春分3月21日前后赤道(0)昼夜平分春季(3、4、5月) 夏至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23.5N)昼长夜短夏季(6、7、8月) 秋分9月23日前后赤道(0)昼夜平分秋季(9、10、11月) 冬至12月22日前后

5、南回归线(23.5S)昼短夜长冬季(12、次年1、2月) 注意: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夜晚最长的一天是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第二章学用地图 1.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3.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比例尺类型: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比例尺大,表示范围

6、小,表示内容详(如潮州市地图);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广东省地图)。 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4.地图的发展:刻在陶片上的地图丝织地图羊皮地图纸制地图电子地图。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所以有人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2.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3.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上。 南极洲是世界上

7、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的大洲。 4.四大洋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面积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印度洋全部位于东半球;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5.亚欧分界线自北向南依次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亚洲、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欧洲、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6.大洲: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所组成的区域(如亚洲);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如阿拉伯半岛); 海峡:

8、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如台湾海峡)。 7.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8.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9.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10.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可分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3种。 11.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说明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说明坡度越缓; 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表示是山谷,向海拔低的地方凸出表示是山脊,多条等高线重叠表示是陡崖。 12.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直观

9、地反映出地势的起伏状况。其中,绿色表示平原,黄褐色表示高山、高原,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冰川。 12.世界的平原:亚马孙平原;的高原:巴西高原;的盆地:刚果盆地;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13.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14.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1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42页)。 16.一般来说,板

10、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烈拉伸(形成裂谷或海洋)、俯冲碰撞(形成山脉或岛屿)、断裂错动等,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17.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地球上95%的大地震都发生在这两带内。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1.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 概念特点 天气某个地方短时间内风雨、冷热、阴晴等大气状况短时间,多变、不稳定 气候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长时间,相对稳定 2.一天中,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陆地出现在7月,海洋8月。最低气温陆地出现在1月,海洋2

11、月。南半球相反。 3.气温分布的规律是: A、由低纬度地区(赤道)向高纬度地区(两极)逐渐降低。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纬度位置) B、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海陆位置) C、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地形) 4.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降水分布的规律:A、赤道降水多,两极降水少。(纬度位置) B、回归线附近,大陆东部降水多,西部降水少。(海陆位置) C、温带大陆内部降水少,东西部沿海降水多。(海陆位置) D、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 5.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

12、:气温和降水。根据各地的气温和降水状况等特征,可以将气候划分为11种主要类型。 6.热带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全年多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主要分布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中部。(全年少雨型) 7.亚热带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型) 地中海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型) 8.温带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降水平均亚欧大陆西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

13、分布面积最广):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亚欧大陆内部。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亚欧大陆东部。 9.影响气候的最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它们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10.大气污染主要是大量使用煤和石油等工业原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等污染气体。国际性的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有3类:温室效应(二氧化碳)、臭氧层被破坏(氯氟烃)、酸雨危害(二氧化硫)。 第五章居民与聚落 1.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60亿。人口膨胀是目前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2.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同的;在世界各地也是不同的(非洲最快,欧洲最慢,亚洲第三)。 3.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它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即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表示人口在增长,0表示人口在减少)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4.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匀。这与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及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人口稀疏地区主要分布在沙漠地区、雨林地区、高纬度地区、高原山区等。(自然条件恶劣) 5.人口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料 > 幼儿教育

启牛文库网为“电子文档交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

本站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侵权客服QQ:709425133 欢迎举报。

©2012-2025 by www.wojub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4006015号